豫北敘事曲

劉文金創作二胡曲

《豫北敘事曲》是作曲家劉文金創作於1958作的一首二胡曲。樂曲採用敘事手法,敘述了作者的家鄉在舊社會所經歷的苦難,勞動人民對自由的渴望和推翻后的歡樂情懷,表現了豫北人民樂觀、豪爽的性格,抒發了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充滿信心的真摯情感。

創作背景


《豫北敘事曲》初稿完成於1958年,時年21歲的劉文金還是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作曲專業三年級學生。這時的他正在進行一項大膽的嘗試:將民族樂器二胡和西洋樂器鋼琴結合起來,創作一首曲子。在他的家鄉——豫北大地,民風淳樸,具有濃厚的民間音樂文化氛圍。回首童年,故鄉情景歷歷在目。他感慨地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濃郁的文化氣息深深影響了我”,正是因為這種故鄉情結,使他以豫北為主題,創作了該曲,將豫北人民的生活狀態與新中國誕生這一重大 歷史事件相結合,在音樂上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通過兩個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音樂主題的對比發展,展示了在社會的巨大變革下,豫北人民群眾的生活與情感的真實變化。

鑒賞評價


豫北敘事曲簡譜
豫北敘事曲簡譜
全曲由引子和四個段落組成。在自由而強烈的引子后,二胡以緩慢的速度奏出根據河南地方戲曲音樂改編的 委婉的主題,如泣如訴,刻畫了解放前受壓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變化反覆時,在同一小節內出現了明顯的“do”音的交替,感情更為悲哀。第二段通過間奏,由C調轉入D調,情緒陡變。要求運弓比較有彈性,頓挫分明;旋律明快,節奏多變,以豫劇中經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后倚音潤飾主題,充滿喜悅和詼諧之情,展現了解放后的一派歡騰景象。第三段又轉回到C調,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節奏時整時散,速度時慢時快,旋律躍宕起伏,具有戲劇性的效果。第四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但由於改變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樂形象也隨之改變,明朗寬廣,富有浪漫色彩,表現了豫北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憧景。
社會評價
1993年,《豫北敘事曲》被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一首入選的二胡曲。是當代二胡獨奏作品中的一株奇葩,是建國以來當代作曲家劉文金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對西方音樂吸收與借鑒的成功嘗試。在音樂體裁形式方面作曲家以中國傳統音樂的速度漸變結構思維為基礎結合西方音樂的再現原則構成了《豫北敘事曲》的曲式結構。作曲家這種在傳統二胡語言的基礎上結台西方音樂的發展手法有別干傳統二胡曲的題材內容的做法突破了二胡藝術表現的局限性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大膽地將民族樂器二衚衕西洋樂器鋼琴相結合,與三門峽暢想曲一起被譽為二胡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簡介


劉文金先生
劉文金先生
劉文金(1937~2013),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陽。作曲家,196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藝術總監、以及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指導。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創作 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2001年被聘為韓國中央大學校國樂大學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時21分劉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歲。劉文金創作的每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寫的作品幾乎都找不到某個民間固定音調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們都有著傳統的血緣關係;這就是他長期學習傳統、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學習西洋音樂,經過消化、提練,再創作的結果。他寫的音樂沒有說教式的音調,聽眾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感人,有著民族音樂的神韻;繼而聽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細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貫穿著一種藝術哲理,因而被稱為:追求民族音樂神韻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