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決口

歷史事件

黃河決口,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將大量泥土帶到中下游、使自己的河床逐年抬高、人們只有疊高兩岸河壩來防止河水泛濫。中下游的人民稱黃河為懸河。當遇到澇年頭、黃河水位上漲、非常容易沖毀堤壩、泛濫南北兩岸!沖毀的堤壩處,造成決口。

原因


1、由於上中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積,致使下遊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懸河。
2、受氣候(濕潤半濕潤氣候)影響,梅雨季節,雨季水流量暴漲,河水對河床的沖刷力度增強。
3、黃河中下游地帶由於泥沙淤積嚴重,土質相對鬆軟。
4、黃河下游植被破壞嚴重。
5、黃河下游多呈彎曲狀,加強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強了對河岸的衝擊力。

形式


黃河決口主要分為潰決、漫決、衝決。潰決,是由於堤身或堤基有隱患,大堤偎水后,出現管涌、滲水、漏洞、班塌或搶護不及時而決口。漫決,是洪水位超出堤防高程,從堤頂漫水並衝垮大堤。衝決,是河勢在兩道大堤之間遊盪擺動,出現"橫河""斜河",主流直衝大堤,造成堤防坍塌而決口。

歷史事件


自有文獻記載以來,黃河決口泛濫和改道相當頻繁。據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歷史時期見於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在這26次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區有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1887年9月30日,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處決口,初30餘丈,越三日至300餘丈,奪溜南趨灌入賈魯河,又東會渦河,南注周家口,入淮河,全河繼流,災情嚴重。由於清政府政治腐敗,長期水利不興,河道管理不善,1887年除北運河在通州平定(山童)決口數十丈、永定河在下游南七工(東安境)、蘆溝橋、直隸武清、霸州等處先後決口外,黃河從7月21日已在開州決口,但並未引起統治者的重視。9月30日鄭州黃河大決口后,統治者首先考慮的不是迅速搶堵,而是黃流橫決,恐匪徒為患,命曾國荃、裕祿各回兩江、湖廣總督本任,以資防範。然後到10月15日,朝廷才發帑銀10萬兩賑災。至於應鄭州河工及賑災之費,16日乃命戶部預籌,並且準備從各省洋葯(鴉片)加征厘稅來取得。直到11月9日,朝廷方命禮部尚書李鴻藻往鄭州視察河工搶修情況。11月13日,清政府開啟鄭州河工捐例。由於決口搶修工程不夠堅實,已成河工於次年6月30日復被水淘刷失事。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口方才合龍。

解決方案


自古黃河難治,根在泥沙。流經地球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生態最為脆弱的黃土高原,黃河泥沙主要源於此處嚴重的水土流失。治沙,釜底抽薪之舉,就是讓黃土高原煥發綠色新生。
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重建,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批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專項治理規劃》,利用世行貸款實施的兩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取得明顯成效,啟動了淤地壩產權制度改革。
頂層設計與群眾智慧相結合,國家投入與市場手段相配套,形成了“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褂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的立體防護模式,創造性推進了治荒、治沙、治窮進程。
1997年後,黨中央提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在黃河流域提出並率先實施“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萬平方千米,治理小流域2200多條,加固淤地壩1600多座。“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融相生,助力250多萬人脫貧。
70年來,由“黃”到“綠”,黃土高原主色調變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不見了。通過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攔沙及調水調沙運用,實現水庫沖淤平衡,有效減緩了黃河下遊河道的淤積抬高。據統計,近20年來通過水利水保措施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從早期“寬河固堤”“蓄清排渾”,到如今“攔、調、排、放、挖”的立體防護模式,曾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的黃河溫順了,它順著中國這條獨特的河流治理之路,流淌出綠的底色。

修復生態屏障

上世紀90年代末,因枯水年份增多,沿黃地區用水無序,黃河斷流危機加劇,1997年更是爆發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斷流。
“行動起來,拯救黃河!”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和空前的生存危機,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163名院士聯名發出呼籲。形勢危急,刻不容緩。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授權黃委會對黃河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和調度。
1998年底,國家計委和水利部頒布實施《黃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幹流水量調度方案》和《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1999年,國家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黃河水量;《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世界上大江大河實施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水量統一調度的先河就此開啟。1999年至今,黃河幹流再未出現斷流。
20年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明水面積佔比由原來的15%增加到現在的60%,自然保護區鳥類增加到368種。久違的洄遊魚類重新出現,河口三角洲再現草豐水美、鳥鳴魚躍的動人景象。河水長流,生機勃勃的黃河形成了一條生態廊道。

巧用水資源

作為我國西北、華北地區重要的水源,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支撐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九曲黃河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泉。
70年來,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溉面積已達到1.26億畝,約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倍。隨著黃河灌溉面積不斷擴大,通過引水甘肅、寧蒙等區域,昔日的沙荒鹽鹼不毛之地,變成了沃野良田。黃河水資源是“中國糧倉”豐實的重要保障。
近日,為改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烏梁素海水質,今年已從黃河向烏梁素海補水3.82億立方米,預計全年補水量達5.6億立方米,相當於約40個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2019~2020年度引黃入冀補淀調水也於日前開始實施,儘可能為白洋淀及華北地下水壓采多供水。
同時,依託建設的水利樞紐,黃河水電資源得到有序開發,水電裝機增長到2200萬千瓦。黃河不僅是中華大地的“動脈”,也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電流”,為華北、西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也為西北豐富的光電、風電資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條件。

推進數字黃河向智慧黃河升級發展

治黃初期,人們曾夢想通過蓄水攔沙讓千古黃河變清。20世紀60年代初,黃河幹流上的第一座水庫三門峽下閘蓄水,不料一年半后15億噸泥沙淤積庫區,回水倒灌關中平原,危及西安。水庫不得不改變運用方式,連帶著下游規劃的幾座大壩也被迫下馬。後期的小浪底工程吸取了這一教訓,從設計時就預留了75億方的淤積庫容,並通過在“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三條黃河”上的系列試驗,最終成功利用小浪底工程實現對黃河調水調沙。
新時期,黃河治理委員會加快信息化趕超步伐,穩步推進“數字黃河”向“智慧黃河”升級發展。“黃河一張圖”“一個資料庫”等信息化“六個一”工程建設取得明顯實效,“大平台共享、大數據慧治、大系統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推動了黃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隨著社會發展、環境變化、科技進步及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水沙調控、水庫調度、遊盪性河道整治、水生態保護、水文測報等治黃關鍵技術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振動式測沙儀、堤防隱患探測等一大批先進實用的技術和設備得到推廣。
滔滔黃河水,奔流萬餘里。從人水相爭走向人水和諧,從傳統治河走向現代治河,這條河,流淌著整個國家的發展脈絡。在新中國70年偉大征程中,“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也在華夏大地奔騰不息,源遠流長。

紀念詩歌


《黃河大決口》
美麗的你我想牽著你的手
一直走到地老天荒到白頭
你是我這一輩子的追求
一生一世只想和你一起走
溫柔的你我想你靠在我肩頭
直到海枯石爛直到永久
你是我這一輩子的追求
今生今世只想把你擁在胸口
我對你的愛就像黃河大決口
洶湧澎湃愛火永不休
吞噬你的美麗愛你永不夠
熱熱烈烈包圍你左右
我對你的愛就像黃河大決口
萬里奔騰來到你身後
吞噬你的善良放你在心頭
坦坦蕩蕩映在你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