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村
岜沙村
岜沙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距從江縣城7.5公里處,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個自然寨組成。全村共16個村民小組,474戶2244人,土地面積1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2.45畝,其中稻田1180.62畝,旱地421.83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椪柑、薯類、玉米、西瓜等。
2017年11月,岜沙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2018年10月8日,經地方推薦和專家審核,農業農村部擬將岜沙村推介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2020年8月26日,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岜沙村
岜沙村
岜沙直接參與鄉村旅遊接待的 人數有近300人
岜沙村
岜沙村
古老的“成人節”儀式
岜沙的男孩子長到16歲,就要舉行一種古老的“成人節”儀式(苗語叫“達給”),由寨老和巫師共同主持,將其頭頂周圍的頭髮剃掉,只留下頭頂部一小撮頭髮挽成髮髻,發尖飄散於腦後。舉行儀式的當天早上,主人家會邀請十幾位同姓男子幫忙去河裡打魚。夜晚,男人們點起篝火聚在河邊,主人家的孩子則全身盛裝。剃髮后,成人儀式結束,大人們坐在河邊為孩子長大成人而高興地喝酒吃魚,到第二天天明才散去。以後,男孩頭髮的剃留則憑個人意願而定。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有的男孩長到16歲,剃不剃髮,舉不舉行成人儀式,憑個人自願。不剃髮,不舉行成人儀式的,不僅不準挽發髫,如夭折,按寨上的傳統習慣也只能提葬,不能抬葬。而且捆屍體用的竹篾只有5道,用一塊布將屍體兜著提到墓地。舉過成人儀式的,如夭折,捆屍體的竹篾是7道,而且是用肩抬到墓地,送葬禮儀也很隆重。
岜沙人淳樸的生態觀
岜沙村
蘆笙歌舞傳情達意
岜沙人與森林十分親近,就是平日的娛樂和迎賓儀式也離不開森林。當客人進寨時,盛裝的村民站在寨門 口吹起蘆笙端著美酒,鳴放火藥槍和鐵炮以示歡迎,然後到村后樹林環抱的蘆笙坪上舉行隆重的迎賓儀式。少男少女們要面向太陽從山腰緩緩退到山頂,經過林中小道,到蘆笙坪上圍成圈跳起蘆笙舞。悠揚的蘆笙聲,人們的歡呼聲響徹山林,久久回蕩。在這裡,呼吸著自然,新鮮的空氣,欣賞著狂熱奔放的歌舞,使人真正體會到了返樸歸真的感覺,此時此刻,全部身心就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最令陶醉的是豎笛吹出的曲調。豎笛約1尺5長,食指粗細,5個眼,吹奏時,那聲音時而如潺潺流水,時而如蟬鳴鳥啼,吹到動情處又宛如高山流水,跌宕起伏,似在訴說什麼。我不是音樂家,很難用恰當的語言加以描述,看到那位伴唱的姑娘是很懂得小夥子吹奏的曲調的。那歌聲不是高吭嘹亮而是低吟,是訴說,是思念,姑娘唱的是情歌,歌聲中充滿了對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岜沙,是苗語中草木繁多的意思,這個村寨,是一個純苗族村寨,全村共5個寨子16個村民組,371戶人家住著2061口人,全村至今還保留有濃郁的古代遺風和古老的生產方式。那裡的男子頭頂挽有髮髻,穿著自織的無領右開衽銅扣青布衣,直筒大褲管青布褲,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藥槍,頗有明清武士風貌。有朋友不止一次地勸我,你到岜沙去看看吧,在那裡,你可以領略到悠久的歷史沉澱,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樸實的民風和絢麗的民間文化。
遠遠的可以遙望村寨,那裡顯得那麼寂靜,那麼恬淡,碧山秀水間,吊腳木樓星羅棋布,鱗次櫛比,寨角的水碾水車在悠然轉動,織布聲、碾木聲、雞鳴聲此起彼伏,讓人不津覺得漸入了陶潛的詩境。
村寨建在山上,依坡就勢搭起富有西面民族特色的木製桿欄式吊腳樓,從高處望去已經生滿綠色青苔的樹皮房頂鱗次櫛比。屋頂沒有煙囪,冬日的中午,家家的樹皮屋頂上蒸出緲緲的青煙,那是柴煙和蒸汽的混合物,於是,淡淡的青霧便如同白色的絲絨,暖暖地罩蓋在村寨之上,溫馨寧靜,如詩如畫。村間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豎立著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們的曬穀架,收割季節,農民們將稻穀捆好,一束束的掛在木排之上,這便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處處展開了稻穀的柵牆,映得秋日更加金黃。稻穀掛在寨邊,不用擔心會丟失,這是約定俗成的淳樸民風。
岜沙村
岜沙村
岜沙村
農民得到實惠。在旅遊接待方面,除岜沙遊客服務中心可為遊客提供食宿外,景區內另開設有“農家樂”經營戶5家,共有80多個床位,能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為增加景區遊覽項目,景區內設有樹文化陳列室1個,展示有著名攝影家盧獻藝拍攝的反映岜沙人文風貌的照片圖組《一個槍手的葬禮》。另外,岜沙組建有苗族風情表演隊伍二支,演員共130人,主要為旅遊團隊以及在旅遊黃金周期間向遊客表演苗族風情節目,並多次承擔對外旅遊宣傳促銷任務。在2006、2007年等兩屆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岜沙苗族風情表演的《岜沙漢苗山魂》、《岜沙風》等節目曾得到了省、州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岜沙直接參與鄉村旅遊接待的人數有近300人,從事“農家樂”旅遊接待、苗族風情演出、民族工藝品生產銷售已經成為部分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2007年岜沙景區共接待遊客6.618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82.87萬元;實現門票收入28.53萬元;共演出320餘場次,表演費收入達到19.2萬元。
通村油路建成之後,一是農民可以買車子進行經營,提高收入;二是公路兩旁的農戶,可利用門面經商,解決就業問題。就農家樂來說,岜沙有四家農家樂,農家樂裡面請的都是當地的居民,共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收入也比較可觀,月工資1000元左右。
岜沙村
岜沙村
發展多元化生產
藉助公路便利,讓外界的先進文化帶到岜沙,使岜沙農民受到先進文化熏陶,解放思想,提高了思想素質,融入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洪流中去,進一步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岜沙的農民接受了先進的文化和科學,並應用於生產之中,多元化發展生產,多渠道增加收入,極大改善了生活水平,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充分體現通村油路帶來的實惠。
岜沙村
去岜沙旅遊可住從江,但從江缺乏設施齊全的賓館,鹽業賓館稍好,政府招待所次之。也可住在苗寨,但條件很簡陋。
岜沙苗寨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山地氣候,年均氣溫17℃左右,年均降水量在1100-1500毫米。一年四季皆可前往旅遊。
毛主席紀念亭、古蘆笙堂、岜沙祖母石、苗族吊腳樓、禾晾和禾倉群等等。
毛主席紀念亭:岜沙大寨東山頭建有一亭閣建築,呈八角攢尖頂,座西向東,通高約有10m,頂覆蓋小青瓦,檐角高翹,亭堅八柱,上置原砍伐的香樟樹蔸,墊台四周用鋼管作護欄。該亭是為紀念岜沙苗族同胞為支持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香樟樹而建,建於1977年4月18日,1984年6月從江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蘆笙堂:在岜沙寨東方坡茂密的樹林里,在杉樹、木荷、香樟、楓樹等參天古樹之中有一塊約700平方米左右的平地,是岜沙人迎接客人、賽蘆笙、祭祖的地方,環境優美,意境深遠,古意盎然,生態自然。 |
岜沙祖母石:為岜沙立寨所立巨石,由於年代久遠,巨石已一分為二,巨石上遍布划痕,雨水滴打而成的水槽深約3厘米,歷經歲月滄桑,秣厲人間風雨。 |
苗族吊腳樓:岜沙傳統苗族民居為全木結構,多為依山而築的吊腳樓。它用木柱支撐建樓,下層懸空,樓層前部為樓,後半部落地或層層為木柱支撐。樓層是生活空間,底層則供堆放雜物、工具、餵養牲畜等用途。這種獨特的干欄式樓居,在防潮濕、避猛獸等方面有著特殊功效。規模宏大的岜沙苗族吊腳樓村寨十分具有氣勢。 |
禾晾和禾倉群:岜沙人家家戶戶門前屋后均建有禾晾和禾倉,收回來的糧食先在屋外的特製曬糧食的禾晾上曬乾,然後放置於屋外的禾倉中。每當秋收,寨邊一排排禾晾上掛滿金燦燦的稻穀,與濃綠的樹林、青瓦木房構成一副幅多彩的美景。 |
2020年8月26日,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