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成善的結果 展開

王成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成善,男,漢族,1951年11月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 ,理學碩士。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y)副主席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聯合古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地學與資源環境學部副主任 等職;曾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全國先進工作者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優秀教師 、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等榮譽稱號。

1974-1977年在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找礦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77-1978年在西藏昌都工業局任地質組技術員。1978至1981年在成都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並獲地質學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成都地質學院找礦系任教。1993-1994年在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Menlo Park)任訪問學者。1987年9月至1991年4月任成都地質學院沉積地質研究所所長,1991年4月至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學院副校長,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2003年至2004年在西南科技大學任教,2005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任教。 

王成善院士主要招收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研究生,講授《沉積環境與岩相古地理》、《地球科學進展》(部分)課程 。

人物履歷


王成善,男,1951年11月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籍貫山東平度。
王成善研究足跡遍及世界主要地學研究區域。但青藏高原,是王成善30多年沒有變過的研究主線。國際上每年召開一次喜馬拉雅—喀喇崑崙—西藏國際學術研討會,但開了14屆卻沒有一次在中國開。王成善說:“不服氣!”青藏高原在中國,中國科學家應該有發言權。他聯繫一些科學家連續三屆申請,終於爭取到第15屆在中國召開。王成善提出的青藏高原從中部率先隆起的新觀點受到了國際地學界的廣泛關注。他根據在喜馬拉雅特提斯地區追蹤研究,最早提出了“大洋紅層”概念。通過全球對比確認,“白堊紀大洋紅層”被正式命名。
王成善也是較早關注地質歷史氣候變化的地質學家之一。2006年,王成善擔任973計劃項目“白堊紀地球表層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和“松科一井”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成果促成了2009年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總部批准“白堊紀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項目——連續高溫解析度陸相沉積記錄與溫室氣候變化”,王成善仍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
走在科研前沿,他也沒有忽略與當下民生息息相關的地質研究。2008年5月16日,通過積極爭取,王成善趕赴成都,連夜撰寫了對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科學分析材料,分析地震發展趨勢,為當地政府部署抗震救災行動提供了智力支持。震后一年多時間裡,在學校支持下,王成善幾次奔赴地震重災區青川,為當地申報建設地震遺址公園和開展震后科研活動做了大量工作。
“嚴與寬”是王成善對待學生的重要特點。他對碩士、博士的遴選和培養極為嚴格,他的研究生幾乎都有在青藏高原歷練過。而他對學生的“寬”也令人羨慕。他經常用自己的科研經費資助學生參加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鼓勵學生去學知識、開眼界。王成善希望更多學生能從自己手中接過“接力棒”,在地學界,特別是國際青藏高原地學研究領域早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969-1972年知青上山下鄉於內蒙古布特哈旗 。
1974年在成都地質學院學習地質。1981年,研究生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並獲碩士學位。1993-1994年,在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at Menlo Park)任訪問學者。1987年9月至1991年4月,任成都地質學院沉積地質研究所所長。1991年4月至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學院副校長。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2003年至2004年,在西南科技大學任教。2005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任教。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成善
王成善

榮譽成就


主要從事沉積學與大地構造研究,研究方向為沉積盆地分析、高原隆升機制以及大陸古海洋學。多年來在青藏高原隆升與演化機制、高原油氣資源研究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具有獨到的見解和成果;近年來積極進行大陸古海洋學研究,目前正在領導國際地質對比計劃項目(IGCP463),開展白堊紀大洋富氧問題研究,拓展了白堊紀研究的新領域,預計成果將大大增加對白堊紀古海洋、古氣候方面的認識。近年來承擔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與部級重大基礎項目與課題,現已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四等獎1項(7項排名第一,2項第二),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57篇(SCI收錄14篇,EI收錄13篇、ISTP收錄1篇,GEOREF收錄58篇)。出版中英文專著18部,其中包括國務院學位辦審定全國百部研究生教材1部。據不完全統計,所發表的論著被他人引用345次。曾入選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和原地礦部跨世紀人才等人才計劃,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等獎項。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榮譽表彰

時間稱號和獎勵
1990年成都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年中國科協“中國青年科技獎”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92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
1996年國土資源部“百人跨世紀人才計劃”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總理基金)
1997年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
2000年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3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技獎)
2004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6年北京市優秀教師
2012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6年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教學成就

王成善不僅是地質學家,也是一位教師 。他自己也因為培養人才成就顯著,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 和全國優秀教師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和全國先進工作者 。在他培養的博碩士研究生中,陸續湧現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
王成善曾提到,地質學家有雙重使命,一是研究過去地球,地球如何演化;二是研究現代地球,地球如何運作、活動。 在接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新聞中心的採訪時,王成善談到對地大學子從事相關研究的希望。王成善指出,研究宇宙的演化、地球的演化、人類的起源是永恆的科學主題,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關於白堊紀的研究堅持了十多年,只有在研究地球演化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定位,尋找新的視野,才會不斷的創新。地大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希望地大學子繼承學界前輩的精神和成果,不斷的發展和發揚。

科研成就

王成善主要從事沉積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白堊紀古環境與古氣候、構造隆升與沉積響應和含油氣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堊紀大洋紅層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創性觀點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率先隆起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對青藏高原含油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油氣資源評價 。
王成善還牽頭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高解析度古環境記錄與古氣候演化” ,是“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松科一井”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 。他參與建設的“松科二井”的取心深度達到了7018米 。2018年5月26日,松科二井正式完井 ,王成善以項目首席科學家的身份發表講話 。
王成善還指導或參與了以下科研項目:
● ● 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編號:2006CB701400),2006-2010,首席科學家;
● ●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項目“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of the Cretaceous in Songliao Basin: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Terrestrial Archives and Greenhouse Climate Change”,2010-2013,首席科學家;
● ● 國際地科聯(IUG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球科學計劃項目“Rapid Environmental/Climate Change in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World: from Ocean to Land”
● ● (IGCP555),2007-2010,首席科學家;
● ● 中國地調局青藏專項項目“青藏高原古地磁測量與古大陸再造” (A1212010818095),2007-2010,項目負責人;
● ● 國家財政部專項“青藏高原羌塘以外海陸相油氣資源遠景與戰略選區”。2009-2010,項目負責人。
● ● 牽頭組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高解析度古環境記錄與古氣候演化” 
王成善共發表主要論文35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9篇。共出版專著(含教材、譯著和國際系列出版物)18部。國際會議報告19個,其中大會報告5個,分會場主題報告9個,會議資助報告5個。國內會議報告37個,其中大會報告17個,特邀報告和分會場主題報告20個 。

科研項目

1.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編號:2006CB701400),2006-2010,首席科學家;
2.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項目“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of the Cretaceous in Songliao Basin: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Terrestrial Archives and Greenhouse Climate Change”,2010-2013,首席科學家;
3.國際地科聯(IUG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球科學計劃項目“Rapid Environmental/Climate Change in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World: from Ocean to Land”(IGCP555),2007-2010,首席科學家;
4.中國地調局青藏專項項目“青藏高原古地磁測量與古大陸再造” (A1212010818095),2007-2010,項目負責人;
5.國家財政部專項“青藏高原羌塘以外海陸相油氣資源遠景與戰略選區”。2009-2010,項目負責人。

代表性論文

1.Chengshan Wang,Xixi Zhao, Zhifei Liu et al.,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uplif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NAS, 2008, 105(13): 4987-4992.
2.Chengshan Wang,Xiumian Hu, Yongjian Huang, et al., Overview of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s): A window on global oceanic and climate change.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91: 9-29.
3.Chengshan Wang,Xiumian Hu, Massimo Sarti, et al., Upper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in southern Tibet: a major change from anoxic to oxic, deep-sea environments. Cretaceous Research, 2005, 26: 21-32.
4.Wang, C.S,Hu X.M., Jansa, L., Wan, X.Q., Tao, R. The Cenomanian-Turon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in southern Tibet. 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481~490.
5. Jingen Dai,Chengshan Wang,Réjean Hébert, et al.. Late Devonian OIB alkaline gabbro in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Remnants of the Paleo-Tethys? Gondwana Research, 2010 (in press, Available on line);
6.Chengshan Wang,Xiumian Hu, Yongjian Huang, et al..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as possible consequence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 Sedimentary Geology, 2010 (In press, Available on line);
7.Chengshan Wang, et al.,Unlocking a Cretaceous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puzzle:drilling of Songliao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The Leading Edge,2009,28(3)340-344;
8. Carl Guilmette, Réjean Hébert,Chengshan Wang, Mike Villeneuve.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metamorphic sole underlying the Xigaze Ophiolit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South Tibet. Lithos, 2009, 112: 149-162;
9.Wang Chengshan, Liu Zhifei, Yi Haisheng et al. Tertiar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peneplanation in the Hoh Xil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2,20(3):211-223.
10.Wang Chengshan, Li Xianghui, Hu Xiumian, Jansa L.F. Latest marine horizon north of Qomolangma (Mt Everest): implications for closure of Tethys seaway and collision tectonics. Terra Nova, 2002, 14(2): 114-120.

經歷


主要學術組織任職:
1990.03-現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常務理事)、第二屆(理事),第一屆(理事);
1991.10-1993.10:國際地科聯聯合古陸指導委員會(IUGS Pangea Steering Committee),執行委員;
1993-2000:四川省科青聯第一、二屆常委
1993-現在:四川省委、省府第三、四、五屆科技顧問團顧問,
1995-2003:中國石油學會理事第4、5屆理事會理事
1996-2006:四川省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
1996-2007四川省科協第四、五屆(常委),第六屆(副主席)
1997-2005: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六、三十七屆理事
1999-現在: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副理事長)、第四屆(常務理事);
1999.09-現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四、六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地學部委員
2002年-2006年: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463項目主席
2006-現在: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ICDP-CHINA)副主席
2007年-2011年: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555項目第一負責人
2009年-現在: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9年-現在:中國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副主任
2009年-現在: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青藏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463和555項目主席,連續任兩個國家“973”項目和國際大陸鑽探計劃(ICDP)”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首席科學家。
主要學術機構兼職
南京大學、西北大學、長江大學兼職教授;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客座研究員;
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兼職教授;
成都地礦所、杭州石油地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侯德封基金獎第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屆評委;
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屆評委;
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地學部青藏高原未來研究戰略國際諮詢專家(2010);
荷蘭自然科學基金會國際評委(2009)。
主要學術刊物任職: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Guest Editor (2002)
《SEPM 》 Special publication , Guest Chief Editor
《ACTA GEOLOGICAL SINICA》:Member of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Geoscience Frontiers》,Member of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地學前緣》,主編;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編委(第二、三屆)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編委(第五屆)
《現代地質》,編委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編委
獲主要學術人才獎勵:
1990年獲成都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年中國科協“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
1996年國土資源部“百人跨世紀人才計劃”;
1996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總理基金);
1997年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
2000年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3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技獎);
2006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2007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7年獲首都勞動獎章;
200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0年入選全國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