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納吉布拉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第1任總統

穆罕默德·納吉布拉·阿赫馬德扎伊博士(英文:Dr. Mohammad Najibullah Ahmadzai,普什圖文:محمد نجيب الل‎),男,1947年8月3日出生於喀布爾,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第1任總統,畢業於喀布爾大學醫學院。

1986年5月4日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7年9月30日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1月30日任阿富汗共和國總統。1990年6月27日任阿富汗祖國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92年4月16日辭職,後到聯合國駐喀布爾辦事處避難。

納吉布拉在上台的同時制定並實施“全國和解計劃”,1986年9月成立全國和解委員會;在經濟方面,繼續延續了卡爾邁勒的經濟政策,擴大與蘇聯和東歐的經貿關係,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工作照
工作照
1947年8月3日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一個富商兼官僚家庭,祖籍阿富汗帕克蒂亞省首府加德茲和賽義德卡拉姆之間的梅蘭村,祖父曾任該部族酋長。父親曾是阿富汗駐巴基斯坦商務官員。幼年隨父親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居住12年,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返回喀布爾上學。先後就讀於喀布爾哈比比亞貴族學校、克什米爾巴拉穆拉聖·約瑟中學和喀布爾大學
1965年加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1967年4月人民民主黨分裂為“人民派”和“旗幟派”兩派,納吉布拉屬巴布拉克·卡爾邁勒領導的“旗幟派”。
1975年畢業於喀布爾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曾因參加反政府的政治活動而兩度被捕入獄。畢業后,一邊從事醫務工作一邊進行政治活動,在“旗幟派”領袖卡爾邁勒任國會下院人民院議員(1965~1979年)期間,納吉布拉是他的親密助手和警衛,很受卡爾邁勒和克格勃在阿富汗分支組織的信任。

從政經歷

發表演講
發表演講
1977年7月人民民主黨“人民派”和“旗幟派”兩派重新合併后,當選為該黨中央委員。
1978年4月任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委員;7月擔任駐伊朗大使;11月被開除黨籍,流亡蘇聯和東歐。
1979年12月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后,與卡爾邁勒一起被送回國內。回國后,根據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大將的指示,奉命解散原來的國家安全機構(KAM),另組國家情報服務總局(KHAD)。
1980年1月11日—1985年11月21日任局長,被授予少將軍銜。
1981年6月當選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3年4月晉陞中將軍銜。
1985年11月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書記處書記,卸任情報局長職務,負責統管情報總局、武裝部隊、警察、民兵,掌握了喀布爾當局的實際權力。
1986年1月當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1986年在決定卡爾邁勒個人前途命運和由誰來接替他的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克格勃主席維克托·米哈伊洛維奇·切布里科夫大將提出由自己的同行、阿富汗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納吉布拉接替。切布里科夫還歸納出了納吉布拉的幾個可取之處:一、納吉布拉年輕,只有39歲,正是治國的黃金年齡;二、納吉布拉是阿富汗過去幾年中少有的“政績突出者”之一;三、納吉布拉受過克格勃的訓練,又是阿富汗“四月革命”后革命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四、納吉布拉與蘇聯有著豐富的合作經驗,是蘇聯駐阿克格勃頭目彼得羅夫的最佳合作者;五、納吉布拉是普什圖族人,與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大多數黨員屬於同一民族。
納吉布拉和戈爾巴喬夫
納吉布拉和戈爾巴喬夫
切布里科夫的提議得到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贊同。隨後戈爾巴喬夫宣布:納吉布拉將成為卡爾邁勒的繼任者。
1986年5月4日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接替卡爾邁勒,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卡爾邁勒仍保留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形成納吉布拉、卡爾邁勒、基什特曼德“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體制。
1987年11月24日卡爾邁勒被解除黨內外一切職務,體面地流放到莫斯科,非黨人士哈吉·穆罕默德·昌卡尼接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87年9月30日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11月30日經阿富汗大支爾格會議選舉就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總統。
1989年2月18日宣布阿富汗全國處於緊急狀態;2月19日成立最高國防委員會,出任主席,接管政府權力,兼任部長會議主席(為政府首腦,另有部長會議執委會主席行使總理職權)。
1990年5月2日宣布取消實施的緊急狀態;6月26日—27日主持召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做政治報告,大會決定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改為阿富汗祖國黨,納吉布拉當選為祖國黨主席。
1992年3月18日納吉布拉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表示同意交權;4月7日宣已準備提前交權,將不等待在聯合國主持下向穆斯林游擊隊交權的日程安排,事後即將其家屬送往國外;4月16日正式卸去總統職。隨後,在印度使館的安排下,準備乘飛機流亡國外,在赴機場途中被杜斯塔姆控制下的喀布爾當局民兵截回,躲進聯合國駐喀布爾的辦事處避難。

政治舉措


政治方面

納吉布拉在上台的同時制定並實施“全國和解計劃”,1986年9月成立全國和解委員會,提出自1987年1月15日起實行半年停火、邀請穆斯林游擊隊組織領導人參加“民族和解政府”的建議,與穆斯林游擊隊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政府的建議遭到游擊隊的拒絕,雙方再度爆發激戰。儘管和解計劃受挫,政府卻招募了大批親喀布爾的民兵,在許多方面,納吉布拉的“全國和解”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的歡迎和對他的統治的支持,阿富汗國防軍的力量得到加強,1988年阿富汗政府武裝力量達32萬人。
1987年9月11日頒布法令,允許新成立的政黨合法化,並說阿富汗政治體制的基礎應建立在多黨制之上。宣布將建立有反對派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阿富汗舉行地方選舉。新憲法設立一個兩院制的大國民議會(梅利舒拉),由一個參議院(長老院)和一個眾議院(人民院)組成,總統由間接選舉產生,任期7年。新政黨都必須遵循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種族歧視、種族隔離法西斯主義的原則。
阿富汗共和國國旗(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時代)
阿富汗共和國國旗(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時代)
納吉布拉任總統后,進一步表示“和解”姿態,恢復了傳統的黑紅綠三色國旗,修改了國徽圖案,在新憲法中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放寬土地佔有者的佔有限額,並給清真寺以優惠照顧。
1988年4月15~16日阿富汗舉行了議會兩院選舉,人民民主黨贏得人民院一共234個議席中的46個,人民民主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組織祖國陣線贏得45席,新的左翼政黨佔24席,從而確保了人民民主黨在議會的優勢地位。雖然穆斯林游擊隊抵制選舉,但政府仍空置了人民院234席中的50席和長老院的少數席位,希望游擊隊結束武裝鬥爭和參加政府。

經濟方面

阿富汗共和國國徽(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時代)
阿富汗共和國國徽(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時代)
在經濟方面,繼續延續了卡爾邁勒的經濟政策,擴大與蘇聯和東歐的經貿關係,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
1986年1月開始執行一個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根據計劃,經濟增長率將由1985年以前的每年增長不到2%,計劃增長25%,工業增長28%,農業增長14~16%,國內貿易增長150%,對外貿易增長15%。但正如預期的那樣,直到1992年3月,計劃各項指標和每年2%的經濟增長沒能實現。1990年憲法給予私營部門應有的重視,主要體現在憲法第20條關於成立私人公司以及第25條鼓勵外商投資私營企業。

軍事方面

1988年4月7日在塔什干與戈爾巴喬夫發表聯合聲明,宣布關於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的“最後障礙已經消除”,蘇聯準備從5月15日開始撤軍;4月14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喀布爾當局和巴基斯坦代表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規定蘇聯佔領軍從5月15日開始撤軍,在9個月內撤完。同年;5月宣布擴大政權基礎,任命非黨人士穆罕默德·哈桑·沙爾克為總理,另一些非黨人士分別擔任副總統、副總理和部長,但他強調不允許反對派奪權,反對派中的極端分子不得參加聯合政府。
在任期間
在任期間
1989年2月15日宣布蘇聯已完成從阿富汗撤軍計劃,十年阿富汗戰爭宣告結束。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92年在叛軍攻陷喀布爾之前,納吉布拉讓妻子、岳母和3個女兒搭乘最後一班飛機亡命新德里。
參加活動
參加活動

健康狀況

1996年去世。

人物事件


慘死街頭

1992—1996年,納吉布拉一直在聯合國駐喀布爾辦事處避難,並等待聯合國通過談判尋求到印度的安全通道。在此期間,阿富汗局勢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富汗內戰並沒有隨著納吉布拉政權的垮台而結束,阿富汗反政府穆斯林武裝內部派別林立,並且互相敵視。在失去了共同的最大敵人之後,他們的內部矛盾驟然上升。
納吉布拉兄弟
納吉布拉兄弟
就在納吉布拉倒台後的第10天,昔日參加抗蘇聖戰的各派穆斯林游擊隊為了爭權奪利發生內訌,彼此間相互攻殺,阿富汗陷入了曠日持久的軍閥混戰。在1992-1996年的四年時間裡,阿富汗各方諸侯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只顧自相火併,也就無人理會納吉布拉。
1994年10月塔利班勢力蓬勃興起,橫掃國內一切反對勢力,並於1996年9月攻入了喀布爾,封鎖了該市。當塔利班即將攻入喀布爾時,馬蘇德曾兩次為納吉布拉提供離開的機會,儘管他們是政敵,但馬蘇德從幼年時便認識納吉布拉,兩人曾住在同一個街區。納吉布拉拒絕了,他相信塔利班,吉爾扎伊-普什圖人喜歡納吉布拉,同為普什圖族的塔利班應該會饒他一命,也不會傷害他。就在納吉布拉落入塔利班之手的前一天,當有三個人找到納吉布拉兄弟,勸說其與他們一同逃離喀布爾時,他們拒絕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塔利班看來,納吉布拉這個“屠夫”必須“嚴懲”。
當時聯合國副秘書長古爾丁正在喀布爾,他希望能幫納吉布拉離開喀布爾,古爾丁帶著阿拉伯文版的《聯合國憲章》面見塔利班領導人,希望他們能尊重人權,不要濫殺,塔利班領導人“研究”了《聯合國憲章》,但是終究沒有理會他的建議。
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士兵找到了納吉布拉的藏身之處,咆哮著衝進去將納吉布拉抓住,並根據塔利班“理解”的伊斯蘭教義進行了“審判”,判決納吉布拉死刑。
塔利班士兵先在眾人面前將納吉布拉口中塞滿鈔票,再將其生殖器割下,然後把慘叫不止的納吉布拉拴在一輛吉普車下,圍著總統府拖了好幾圈,直到納吉布拉被折騰得奄奄一息,才最後用亂槍結果了他的性命,接著他的屍體被懸掛在城市廣場的燈柱上示眾,一周后,納吉布拉腐爛得面目全非的屍體被扔進了臭水溝(他的兄弟也在同一天被處死)。塔利班藉此向公眾顯示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最初,塔利班以納吉布拉兄弟的“罪行”為由拒絕按“伊斯蘭儀式”安葬他們。幾經交涉,納吉布拉兄弟的屍體後來被移交給國際紅十字會駐帕克蒂亞省的派出機構,轉交阿赫馬德扎伊部落以傳統儀式安葬。
塔利班處決納吉布拉遭到國際社會,尤其是穆斯林世界的廣泛譴責,聯合國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一殘暴行徑,並稱這樣的謀殺將進一步動搖阿富汗的局勢。塔利班則以缺席判處拉巴尼、馬蘇德、杜斯塔姆死刑作為強硬回應。
一貫支持納吉布拉的印度公開譴責這一暴行,並開始支持馬蘇德的“北方聯盟”以遏制塔利班勢力的擴張。
處決納吉布拉成為導致塔利班政權和國際社會關係緊張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