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所村

海南東方市八所鎮下轄村

十所村位於海南島西南地區的東方市,瀕臨北部灣,是東方市八所鎮轄下的人口逾7000餘人的一個自然村,居民為漢族,操軍話(漢藏語系西南官腔),名聞遐邇的“漢馬伏波之井”和明代在海南知名度就很高的“飛來墳”、“飛來廟”、’馬伏波井’就座落在該村旁。

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與考古證實,十所村是西漢初就已建立的古村莊,現村莊環村公路以內的中心區域,仍保持著井字型的漢代村落部局,是感恩平原上最早建立的居民點之一,也是海南島上較早開發的地區。西漢元封元年(前110),中央政權第一次在海南島上設置郡縣,十所村是儋耳郡九龍縣屬下的村莊之一。上下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使十所村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澱與文化遺存。
1、擁有被稱為“天南第一泉”的“漢馬伏波之井”與“伏波祠”。其中,“伏波祠”已廢,“漢馬伏波之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村東不遠的稻壩墳山有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稻壩新石器——漢代遺址。
3、村東隅有《瓊州府志》稱至元四年(1267)建的“金輪廟”(既飛來廟),清康熙年間知縣姜焯有《飛來廟記》(見《感恩縣誌》)。
4、村四周(主要為水溝坡)有與“金輪廟”俱日從番羽化歸來的符八相公及部下三十六座由黑石條、黑石板營造得相當精美、堅固的“總管墳”(既飛來墳)。
5、村西南隅有“蘇公台”(紀念蘇東坡的遺址),《感恩縣誌》載稱;“清乾隆時有顯官到十所題句雲地近蘇台山色古村鄰漢井水聲新”。
6、村西北隅有明末農民義軍何喬、李茂建立的長達十三年,專門殺富濟貧的義軍據點——“老何營”遺址。
7、村北大路田坡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昌(化)感(恩)崖(州)臨(高)定(安)瓊(山)秦氏遷瓊次始祖“秦信墓”。
8、村南隅“飛來廟”南側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海瑞式”清官,民選感恩縣長王道熙墓。
9、村內有“文昌廟”、“大雷廟”、“老祖廟”、“神山廟”、“土地廟”等廟宇和各姓氏祠堂。其中,“神山廟”、“老祖廟”、“土地廟”毀於民國年間,各姓氏祠堂毀於大躍進,“文昌廟”、“大雷廟”毀於一九七一年。
10、村東、北、西三面田疇上散布著各時代的窯址群,其中,瓦窯出土的陶瓷碎片年代不晚於北宋。
11、一些村民保存的本地窯燒制的葫蘆形泥質紅陶罐,經著名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鑒定為東漢文物(這些文物現保存於東方市博物館)。此外,唐啟有家保存2件宋代陶瓮,1件很有文物價值帶銘文的明嘉靖年間的水缸。
12、水溝坡“飛來墳”(即明成化年間昌化縣儒學正堂吉公墓),出土1件唐代影青雙連罐,一九九四年被國家一級文物專家組鑒定為一級文物。

景色宜人


十所村瀕海(北部灣)、近水(羅帶河),地勢西高東低,即背靠大海,面向青山。四周秀林環抱,近東方市城地標——魚鱗洲風景區,挨東方重化工城,本身有“天南第一泉”的“漢馬伏波之井”,一派田園風光。建立“文明生態村”后,人們更加註重對環境的保護,“漢馬伏波之井”里,村委會前廣場中十數棵百年酸豆樹濃蔭密布,涼風習習,是人們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詩書禮儀


十所村自古以來被人們尊稱為“文明禮儀之村”,其無形的文化遺產有:
1、人材輩出。元至元年間,出了一個兵荒馬亂被掠於番后官拜“大總管”的符八相公;明代出了一名知縣,明清出了一批儒學、訓導、州判、照磨之婁官員;民國出了一位感恩人主政感恩的民選縣長王道熙;中華人民共和國后,科級以上幹部出了近五十人,七百餘名外出幹部職工散居除西藏、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國各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了一位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秦人昌,一位全海南十大功勛企業家唐開興。
2、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阿娜多姿
作為軍話人最早村莊和“母村”的十所村,在軍話人地區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主要的民間藝術活動有;一是唱“軍歌”。軍歌是軍話人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會唱,但以十所人唱得最紅火、最火爆(見鄭瑤新《民間藝術之鄉——十所村》、《海南文史》第十二輯、瓊西南的軍歌);二是“下南”。十所村是軍話人一年一度舉辦“下南節”的所在地,昌感兩縣的軍話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都要在十所村舉辦紀念馬伏波將軍南征,一統小邦成大邦的節日——“下南節”。(見鄭瑤新《軍話人“下南節”與十所村》、《民間藝術之鄉——十所村》);三是“裝春”(迎春)、“裝老虎”。十所人每年大年初二都要“裝春”、“裝老虎”游村。它是一個系列活動,一般有八、九個節目,多時十餘個,主要節目有“盤古開天地”、“伏羲女媧交媾”、“九代同堂”、“神農帝教民耕田”、“女媧補天”、“天女下凡”、“大雷公”、“孔夫子教學”等等,並抬“大雷公”游村。此風俗十分古老,反映的是上古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考證起來全省只有十所有此風俗。四是民間音樂“八音”。十所的“八音”隊,在方圓十里八鄉是出了名的,紅事他們奏喜慶樂曲,黑事奏哀樂,做法事還有其相應有樂曲。附近十里八鄉紅白事都要請十所的“八音”,上個世紀東方市組織兩次民樂比賽,十所“八音”隊均獲得一等獎。
3、敷揚文教,陶育英才
十所是一個重視文化,重視教育的村莊。北宋時已設立“社學”(即後來的私塾學堂),“文昌廟”就是古代學子們學習的地方。民國初年在感恩縣第一批辦起新式國民小學,一九四七年正式把十所小學辦成完全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教育事業得到更大的發展,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十所小學的校容校貌全省評比獲得第一名,一段時間內還辦起附屬中學。大學擴招以來,每年考上大學的十所學子不下五十餘人,多時達到七十八人。

經濟建設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十所村曾為推動感恩歷史前進的車輪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十所村同樣成為引領東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改革開放之初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第一波農業大開發中,十所村青年秦人昌率先成立十所機耕總公司,全村推土機發展到七、八十部,歡歌在全海南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之中。進入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和新千年新世紀以來,隨著東方重化工城的興起,隨著華能東方電廠的進入,在大工業、大項目的帶動下,十所村的經濟進入大提速。據不完全統計,擁有工程用大汽車170台、挖機27台、裝載機36台、大型壓路機1台、推土機25台、皮卡車45台、小汽車43台、農用車170台、手扶拖拉機103台等各種機具,推動十所村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在文體娛樂設施方面,十所村的文體娛樂設施是很完備的,娛樂場所的活動是很正常的。為此,十所村是海南省第一批千里文化長廊達標單位,為東方市創建“先進文化市”立下汗馬功勞。
在醫療衛生方面,有村醫務室和5家私人診所,村民也參加了醫保,擁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
交通方面,擁有國道、鄉道和環村公路,四通八達,全部硬化,臨近市城,很方便村民出行和遊客到“漢馬伏波之井”來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