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

漢語詞語

大師是漢語辭彙,拼音是 dà shī,意思是(1)指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藝術家、棋手等。例子:象棋大師。佛的十尊號之一。即天人師。佛教徒稱佛,也用作對僧尼的尊稱。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史記·伏生列傳》

釋義


1. 學者、專家的尊稱。
2. 佛祖的十尊號之一。即天人師。
3. 古代三公之一。
4. 古代樂官之長。

出處


《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 山東 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百喻經·治禿喻》:“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二百餘年來,講堂茂草、弦誦闃如。詞章儉陋之夫,挾科舉速化之術,儼然坐皋比、稱大師矣。”胡適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亡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表現出來。”
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后遂為僧人的尊稱。《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 姚興 ﹞嘗謂 羅什 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宋 庄季裕 《雞肋編》卷上:“而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元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大師一一問行藏,小生仔細訴衷腸。”
《詩·小雅·節南山》:“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昔 周公、大公,股肱 周室,夾輔 成王,成王 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參見“三公”。
《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荀子·王制》:“禁淫聲,以時順脩,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楊倞 註:“大師,樂官之長。大讀太。”《漢書·食貨志上》:“孟春之日,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詳細解釋


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三界之大師」。
在中國,起初稱有高德之出家人為大師。但以後,「大師」兩字只專用於追贈死去的高僧的謚號了。例如天台宗的創立人智顗被追贈為智者大師,慧思為南嶽大師,吉藏為嘉祥大師等。
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堪為眾生之師範,故稱大師。
本事經作三種大師:
(一)如來,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
(二)阿羅漢,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
天台大師
天台大師
(三)有學弟子,初 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聞,於諸經典,善知法義,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諸眾生出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大三○·七五九中):‘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
大師
大師
佛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於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此蓋以佛所說戒及法為佛滅后之大師。
又後世我國對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亦常尊為大師,如攝山大師(僧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智顗) 、南嶽大師(慧思)、嘉祥大師(吉藏)、賢首大師(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虛大師、印光大師等。[長阿含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大般若經卷四三四、十誦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