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泛海的結果 展開

泛海

明代王守仁的詩詞

《泛海》是明代中期大儒王守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人世一切的艱難挫折,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萬物的變化只不過如同浮雲掠過太空一樣,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儘管這海上風雲變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為所動,這大浪又算得了什麼?充分表現了王守仁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學觀:“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能達到心靈的純明境界。

作品賞析


《泛海》這首詩意態瀟灑,有一股正義的豪情,表達了王陽明淡然世間榮辱的洒然心態。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張的“心學”和開創的陽明學派在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王陽明的學說打破了當時理學家們對於“人”的鉗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靈世界,漸漸成為思想界的一種風尚。
詩歌頭兩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原”說明人世一切的艱難挫折,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萬物的變化只不過如同浮雲掠過太空一樣,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儘管這海上風雲變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為所動,這大浪又算得了什麼?這兩句詩,充分表現了王守仁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學觀:“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能達到心靈的純明境界。
在詩歌的三、四兩句中,詩人更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心中此時的感受:“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說在這“靜謐”而遼闊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著錫杖(高僧手持的一種法器),駕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海濤三萬里”,這驚濤駭浪中命懸一線的驚險航程,在詩人筆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詩意的一次旅行。說到“靜”字,還有一個故事:唐代禪宗高僧惠能有一次聽兩人辯論說風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惠能卻說,都不是,是你們的心在動。王守仁的“心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說,“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
從《泛海》的創作背景看,《泛海》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灑脫的心胸和強烈的自信,以及詩歌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評價王陽明心學時曾說過四個字“自尊無畏”,這四字從《泛海》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創作背景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因仗義執言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還派人對他進行暗殺。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殺的假象,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當他坐船行於海上,卻遇上大風暴。王守仁此時卻毫不畏懼地坐在船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泛海》。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因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稱為陽明先生,一般稱其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
王守仁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於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盜亂、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八年(1529)去世,享年五十七歲。明穆宗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精通儒、釋、道三教,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守仁廣收門徒,宣傳其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王守仁著有《王成文公全書》38卷行世,被學術界評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陽明心學之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