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繼堯

凌繼堯

凌繼堯,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凌繼堯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等職務。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美學、設計藝術學等,著有《美學十五講》、《藝術設計十五講》等著作。

人物經歷


北京大學本科(1962-1968年)和研究生(1978-1981年)畢業。 1981-1994年為南京大學教師、副教授(1986年破格提拔)、教授,校教學委員會委員。
1992年2月被評為教授,同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調入東南大學,現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二級教授,藝術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媒體藝術與設計專業碩士導師。
藝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
院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主席
校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
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和本科專業設置委員會委員
1986年8月-1987年9月在莫斯科大學當高訪學者
1998年8月-1999年5月在莫斯科師範大學當高訪學者
2003年8月-2004年2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教授。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全國藝術學學會會長
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評審組成員
《藝術學》和《藝術學界》叢刊編委會主任
《藝術百家》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大學《意象》叢刊編委
《文化藝術研究》編委兼藝術學專欄主持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

研究方向


1、藝術學。凌繼堯先生在藝術學領域提出的主要觀點有:①應該把應用藝術學納入到藝術學的學科體系中。應用藝術學指藝術學原理在實踐領域裡的具體應用,它和理論藝術學相併列。近幾年在我國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為藝術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文化產業中的大部分是藝術產業,凌繼堯先生主張把文化產業的核心——藝術創意拓展到國家的整個經濟層面,使藝術學理論為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服務。在這方面,凌繼堯先生髮表的論文有《企業轉型的藝術學診斷》、《藝術碩士成為“新MBA”的前景》等,並以“藝術創意與我國的經濟轉型”為題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37家單位作過講座。②像美學分為三個主要分支——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和西方美學史——一樣,藝術學從理論形態上也應該分為藝術學原理、中國藝術學史和西方藝術學史,后兩個領域的研究在我國尚屬空白。凌繼堯先生正著手撰寫《中國藝術學史》。
2、美學。凌繼堯先生在美學研究中涉及的領域有:①西方美學,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學史》(55.5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重印),《古希臘羅馬至中世紀美學》(61.6萬字,與徐恆醇合著,凌繼堯為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凌繼堯先生把《西方美學史》視為自己的代表作。我國著名美學家、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葉朗教授最近出版的《美學原理》一書列舉了“主要參考書目”,其中西方美學史著作僅有兩本: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上、下冊),凌繼堯的《西方美學史》(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頁)。②美學原理,主要著作有《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009年第10次印刷)。該書繁體字本由台灣五南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美國紐約書店有售,並很快售罄。2008年6月凌繼堯先生訪問紐約時,紐約華人社團組織了“凌繼堯教授美學座談會”,美國的《僑報》、《明報》、《世界日報》作了報道。③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構建審美經濟學的設想。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思屈在《審美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特徵》一文中指出,“2006年3月,《東南大學學報》發表了季欣對凌繼堯先生的訪談錄,在這訪談錄中,凌繼堯先生正式提出了建構‘審美經濟學’的設想……北京大學葉朗在談到文化創意產業的時候,不僅使用了大審美經濟的概念,闡述了大審美經濟的特徵,而且還直接引用了這篇凌繼堯建構‘審美經濟學’設想的訪談錄中的兩段材料,這表明,凌先生的這篇訪談受到了主流學術界的關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8期)凌繼堯先生的《經濟審美化研究》一書即將出版,書中引進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施密特提出的“企業的美學管理”的理念,並初步構建了中國企業美學管理的模式。
3、設計藝術學。主要著作有《藝術設計學》(與徐恆醇合著,凌繼堯為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3次印刷,2006年第2版),《藝術設計十五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第3次印刷)。凌繼堯先生在這個領域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工業設計不僅是產品的設計,而且是產業鏈的設計。產業鏈又可以稱作為價值鏈。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競爭,而且主要是價值鏈的競爭。美國邁克爾·波特教授從價值鏈構成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他認為,每一個企業的價值鏈由三個主要環節構成:其一是技術環節,其二是生產環節,其三是營銷環節。根據產品實體在價值鏈的各環節的流轉程序,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三個環節呈現出由高向低再轉向高的U形狀,也稱價值鏈微笑曲線。工業設計從產品設計轉變為產業鏈設計,對我國的經濟轉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凌繼堯先生迄今已經招收40名博士生,指導的博士論文有2篇獲得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有些博士成為高校的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碩士生課程:“藝術美學”,“藝術設計學”。
博士生課程:“藝術美學”專題,“藝術原理”專題。

科研成果


近年來的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009年第10次印刷,繁體字本於2007年由台灣五南出版社出版。
2、《西方美學史》,55·5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重印。
3、《藝術設計十五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第3次印刷。
4、《藝術鑒賞》(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009年重印。
5、《古希臘羅馬至中世紀美學》(與徐恆醇合著,凌繼堯為第一作者),61·6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6、《藝術設計學》,(與徐恆醇合著,凌繼堯為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經濟審美化研究》,(與張曉剛合著,凌繼堯為第一作者),學林出版社2010年版。
譯著:
1、《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2、《藝術活動的功能》,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
3、《藝術形態學》,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
近年來主持的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經濟轉型期企業美學管理創新研究”(10AZX006);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經濟審美化現狀及對策研究”(06AZX005);
3、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品牌研究”重點項目(11ASC001);
4、教育部重點項目“我國高校普通藝術教育研究”(DLB030370);
5、教育部重點項目“我國工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比較研究”(DLA070083);
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我國企業藝術創意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09YJA760002)。

獲獎情況


1、《蘇聯當代美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美學和文化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藝術設計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西方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古希臘至中世紀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個人學術成就


1,“企業的美學管理”被評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2006年“我國經濟審美化現狀及對策研究”曾被評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凌繼堯教授因此成為全國唯一在美學學科中獲得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學者。
3,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也被立項。
凌繼堯教授三次申報項目,都被立項,並且兩次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