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峪鎮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轄鎮

泰安市岱嶽區崅峪鎮位於五嶽之尊——泰山山脈南部的河灘平原地帶,北臨牟汶河、瀛汶河,東南與風景秀麗的蓮花聖境國家森林公園接壤,是岱嶽、萊蕪、新泰三地交界處,面積60平方公里,轄29個行政村。境內地理條件優越,丘陵、平原平分秋色,可惜南泉、北泉現已乾涸,依山傍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該鎮冶鍊鋼鐵的歷史可上塑到春秋戰國時期。氣候環境宜人,水資源豐富,有泰安市岱嶽區九龍山的傳說,據說是因為有九條神龍冶水而得名。角峪水庫為泰安市岱嶽區第二大水庫,是旅遊、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20徠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地理環境


崅峪鎮位於區境最東部,北隔牟汶河與范鎮相望,南與化馬灣鎮相連,東與濟南市接壤,西與徂徠鎮毗鄰。面積64平方公里。鎮機關駐角西村,距泰城26.5公里。209國道縱貫南北。

人口民族


總人口33609
16995
16614
家庭戶戶數11274
家庭戶總人口(總)33505
家庭戶男16935
家庭戶女16570
0-14歲(總)6422
0-14歲男3402
0-14歲女3020
15-64歲(總)23987
15-64歲男12160
15-64歲女11827
65歲及以上(總)3200
65歲及以上男1433
65歲及以上女176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012

行政區劃


角峪鎮地圖
角峪鎮地圖
角峪明洪武建村。鎮境,1912年屬好義區。1928年屬第五區。1941年屬第二區。1942年改稱玉山區。1945年10月始名角峪區。1950年為第七區。1955年10月複名角峪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組建角峪、在家莊兩個鄉,同年9月建鋼鐵公社。1959年1月在家莊公社合併建角峪公社。1984年4月改為辦事處。1985年5月改為角峪鎮。鎮以機關駐地村得名。1999年,全鎮轄角東、角西、河西、岳家莊、柴庄、魯東、魯西、泉坡、南角峪、紙房、洪河、西南峪、楊官莊、南冶、北冶、二虎、牛角、先鋒、磨石埠、興隆、蘇庄、埠上、泉上、安樂、鹿角、郗官莊、劉埠、唐庄29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區碼
角峪鎮370911103魯J0538271000

下轄村

角峪西村角東村河西村岳家莊村
泉坡村柴庄村魯東冶西村魯東冶東村
埠上村安樂村蘇庄村泉上村
唐庄村亓家莊村郗官莊村鹿角村
磨石埠村劉家埠村興隆村紙房村
南角峪村先鋒村牛角村楊官莊村
南徐冶村北徐冶村西南峪村二虎官莊村
北洪河村 

社會


教育

鎮屬學校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中心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十四中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埠上村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柴庄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泉上村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泉坡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第二中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紙房村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蘇庄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西角峪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角東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角峪村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郗官莊小學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鹿角小學
泰安市郊區角峪鎮河西村小學

文化


文化古迹

南泉寺
角峪村西有古剎南泉寺,為泰安名寺,傳為元代創建。此地有九龍山,草木茂密,柏樹蔥鬱。廟內舊有聯語:“襟山帶水大羅地,紺宇琳宮小洞天”。南泉寺創建前為宋代張清河墓地。張清河曾任州判官,其墓誌銘出土年代不詳,清末泰安知縣毛蜀雲視察南泉寺時,曾索閱此碑石,並囑妥善保存,后將此碑嵌于山門東的廟牆上。明代立有廟基四至碑,其地東至河,西至常家林,南至養魚池,北至劉瑾家,含整座九龍山。養魚池在九龍山西南腳下,為一方形水池,周圍約40米,深約2米。常家林為角峪常氏祖塋,面積數十畝,草木茂密,“文革”期間破壞無遺。劉瑾可能是當時河西村住戶。
經明清兩代擴建,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寺廟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分東西兩大院,西為廟院,東為禪房。廟院正南為山門。山門東為魁星閣,2層,下為便門,上層塑魁星執筆點狀元狀。出門西為鐘樓,亦2層,下為便門,上層懸1巨鍾,農曆初一、十五晚上,聲聞數里。山門內為一進院,院北為四大天王殿,天王坐像分列兩邊。殿後為二進院,在南者為韋馱殿,北向,內塑韋馱像。殿北十數步為一小露台,台北為大雄殿,廟院主體建築為磚牆、黃硫瓦。殿中設佛龕,祀釋迦牟尼,為趺坐象,連底座高約5米。兩側為十八羅漢,佛龕後為倒坐觀音。大雄殿前為東西兩廊房,亦各塑神象,東為關帝,西為陰曹神。大雄殿西北為娘娘廟,祀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自成一院。東院禪房,東屋3間,迤北為炊事室。西屋3間,貯存糧食和器物。南為磨坊、碾房,再南為菜園欄廄。僧房院北,為一單獨院落,前一亭,名洗心亭,是地方士紳筵集、議事之所。東配房稱東亭子,開窗則面對河水,濃蔭蔽日,清風徐徐,是夏日乘涼的好地方。
廟內石碑林立,有宋碑二,一為宋代張清河墓碑,一為張清河墓誌銘。明清兩代碑刻較多,大都為重修廟宇碑,民國時期的碑占極少數。1930年在山門西立一巨碑,記述當地紅槍會徠與徂徠山匪作戰與人員犧牲情況。清末民國初,廟內有贍廟地18畝,土地肥沃,不虞旱澇,雇有長工2人,炊事工1人豢養牛2、驢1,僧人生活優裕。
舊時廟內香火極盛,每年舉辦廟會3次。一為農曆正月十六日,會期4天;二為三月十七日,三為九月十七日,會期均為6天。每次廟會,都請萊蕪梆子或山東梆子劇團唱戲。廟西築有戲台,長方形,高2米,每次唱戲,即請人紮起席棚,前為戲場,後為屋棚。1930年戲台改建為戲樓。
民國初年,在僧房北之上院設立初等小學堂,1924年改為高等小學堂。1930年神像撤除、僧人離去,廟房僧舍全部劃歸學校,建成完全小學。如今原址已拆除舊校舍建成教學大樓。
當初神像撤除后,集中嵌於校院西牆上,保存尚好,后擴充校舍時廢毀。其中兩塊宋碑,張清河墓誌銘,字為楷書,工整秀麗,有學生榻下來作字貼用。銘文敘述張清河家世甚詳,頗具史料價值。碑石初作飯桌,長久磨泐,字跡漫濾不清,後有教師作砧石劈柴,震為兩斷。清代賈啟祥撰寫的《宋碑》(記張清河墓碑事)書、文亦未能保存。後於九龍山先後修建了農電站等單位和民房原景觀全部消失。
玉皇山石刻
位於角峪鎮蘇庄村玉皇山頂。山頂有無梁殿,創建於明正德年間,清代重修。殿全為塊石結構,牆厚68厘米,南北全長6.9米,進深4.06米,屋東西寬5.36米,屋頂形製為弧形,券石結構。現存明、清碑刻5通,記修建雷神殿、無梁殿經過。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樂庄王墳
位於角峪鎮安樂庄村北。墓葬佔地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墓為圓形,墓高約為2米。封土上面自然生長著5棵槐樹,樹圍的最大直徑20~30厘米,高約4~5米。隨著長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使墓葬封土縮小。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東冶鐵遺址
位於角峪鎮魯東冶村委西。遺址面積計6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60~70厘米,文化層堆積約1米。秦始皇帝詔令盡毀天下兵刃時,其中一銷毀之所設於此處,遺址上有一個上萬斤重的大鐵塊,便傳為“秦銷鋒鏑”所遺。遺址地勢成梯形,東片為高層,西片為矮層,高差兩米。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字穿心閣
位於角峪鎮鹿角村。康熙間鄉民張太芬募資於村中創建觀音閣,工程擱置70餘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終成。此閣下開4門,行人穿行其下,為泰安僅存之十字穿心式閣樓。閣壁間嵌有清張艾如所撰《穿心閣碑記》。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上古銀杏樹
位於角峪鎮泉上村東。古銀杏樹2棵,位於學校門口東西兩側,東側的高25米,圍長6.1米,樹冠覆蓋面積46平方米,七大分枝,樹皮古殘;西側古樹圍長5.5米,高23.5米,五叉分支,兩棵樹生長茂盛。兩棵古樹遮蔭面積約100平方米。樹下有清代重修華嚴寺碑,載銀杏樹植於元至正年間。
陰佛寺
位於角峪鎮蘇庄村。始建於隋,此後歷代皆有重修,最後修復於清光緒十七年(1890年)。毀於“文革”中。寺附近石壁上雕有石窟造像,窟高2.5米,寬1米,內有釋迦牟尼1尊,高1.5米,坐像,螺髻,雙耳下垂,表情和藹慈祥,外披袈裟,作施無畏印(已殘缺)和與願印;雙膝下垂,跣足踩蓮座。有唐咸通十四年(873年)題記一則。龕外峭壁上有數尊小佛坐像。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