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開化紙的結果 展開

開化紙

開化紙

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裡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這種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

基本簡介


私人所刊的家刻本,也有少數用開化紙的,但很少。能傳到今天的,都是難得之物。除開化紙外,開化還生產開化榜紙,開化榜紙從表面看,類似開化紙,但比開化紙略厚,顏色顯得深一些,質量次於開化紙。開化榜紙產生的年代比開化紙晚,主要是嘉慶、道光時宮廷用來印書,流傳到現在當然也很少了,但評價不如開化紙。開化紙的生產不見本地任何史料記載,具體原因不清楚,如此名貴的清代宮廷御用紙,本地史料不見一點記載,應屬罕事。《武漢晚報》2002-1-7報道“陽新發現《康熙字典》初印本珍品”,這部清內府武英殿版由康熙頒賜給大臣們的初印本,其紙就為御用開化紙。據《中國印刷史》一書記載,清代的內府刻書,如康熙年間雕版印刷的《數理精蘊》等書,都是書品寬大,刻工精細、印刷清晰、墨色純瑩、裝幀講究的精品,紙張也是潔白堅韌的上等開化紙。清代的內府武英殿刻書始於康熙十九年?1680?,以乾隆年間所刻為最多。武英殿所刻書以開本大方、寫刻工整、紙墨考究、裝幀精美而別具面目。以最常用的“開化紙”為例,該紙質地細膩,薄而有韌性,潔白而無紋格,為武英殿刻書用紙最多的一種。由於用這種紙張印出的書高雅大方,所以,歷來受到藏家的追捧。近代著名藏書家武進人陶湘就最喜歡收藏殿版開化紙印本,當時人譽稱其為“陶開化”。

歷史


根據現有搜集的資料,有清一朝用開化紙和開化榜紙刻印的留存至今的善本書有揚州詩局《全唐詩》、清初的《芥子園畫傳》、康熙刻本《御制避暑山莊詩》、康熙殿版《御纂周易折中》、《周易本義》、康熙二十四年的《御古文淵鑒》、康熙項氏玉淵堂刊本《韋蘇州集》、康熙秀野草堂刊《昌黎先生詩集注》、雍正六年的《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年間廣陵般若庵刊刻的《冬心先生集》《西湖志》、雍正刊《觀妙齋金石文考略》、雍正刊《陸宣公集》、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四庫全書》、乾隆刊《冰玉山莊詩集》,嘉慶沈氏古倪園刊《三婦人集》、嘉慶秦氏石研齋?或稱享帚精舍?刊《錄韻》、道光許氏古均閣精刊本《字鑒》以及《五知齋琴譜》《百川學海》和《儒學警悟》等。這些書籍不但有收藏價值,而且價格昂貴,其中雍正刊開化紙精印的《陸宣公集》朵雲軒1998年秋拍出的價格就高達2萬元,經濟價值不菲。所有介紹上述書籍的文章中都有“潔白堅韌的上等開化紙”、“開化紙,清初最好的紙張”、“御用開化紙,白色而堅韌細密,表面光滑,精美絕倫”、“細膩、柔軟、不易折毀、可久藏的開化紙”、“浙江產上等開化紙”、“潔白細薄而又堅韌的開化紙”、“名聞遐邇的開化紙”、“清代最名貴的紙”等描述,毋庸置疑,“開化紙”確是清代最名貴的宮廷御用紙,其產地在浙江省開化縣。
前不久,在開化縣開展的全縣民族民間藝術普查中,普查人員就在多個鄉鎮發現清代時造紙留下的遺跡,並收集有關造紙工具和當時造的紙張等,其主要產地在芳林鄉、華埠鎮林山鄉,但所發現的紙張質地與御用開化紙相差甚遠,且當地老人也未談及他們所造之紙曾為宮廷御用紙一說。因此,外界所說的宮廷御用的“開化紙”的具體產地及製作工藝等情況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