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愛彌兒的結果 展開

愛彌兒

法國作家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

《愛彌兒》是法國作家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是一篇很大程度上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這是西方第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以及第一部教育小說。此書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在《愛彌兒》中,盧梭試圖描繪一個教育體系,使他在《社會契約論》(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生活。盧梭描寫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

內容簡介


愛彌兒封面
愛彌兒封面
本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即體育、感官、智育、德育、愛情。每個階段的重點不同,但五者之間並不明顯割裂。
該書前四卷以愛彌兒為主人公,提齣兒童成長的自然的重要時期,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在這部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寫成一個理想的教師,又把愛彌兒描寫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從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作品目錄


原序第一卷 人類的嬰兒期第二卷 愛彌兒的童年期
一 我的教育觀
二 我們的現狀
三 愛彌兒的誕生
四 嬰兒期的教育
一 嬰兒期的結束
二 最基本的原則
三 消極的教育
四 道德教育
五 語言的學習
六 烏鴉和狐狸
七 鍛煉孩子的身體
八 觸覺、視覺和繪畫
九 聽覺、味覺、嗅覺和第六感覺
十 兒童理性的境界
第三卷 愛彌兒的少年期第四卷 愛彌兒的青年期第五卷 愛彌兒的婚姻
一 童年的第三個階段
二 孩子的科學研究
三 實用法則
四 職業的選擇
五 少年愛彌兒
一 十六歲的愛彌兒
二 博愛與信仰
三 一個牧師的自述
四 特殊時期的教育
五 純真、幸福和愛情
一 我們的蘇菲及女人的教育
二 戀愛中的愛彌兒和蘇菲
三 愛情的考驗
四 公民、責任與婚姻

創作背景


繼十六、十七世紀荷蘭和英國相繼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作品鑒賞


從《愛彌兒》中,可以看出,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自然人,即他所謂的“依照自然的順序”“信任自然”“以自然為唯一的聖經”“遵從良心者即是遵從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是絕對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環境,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盧梭認為兒童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他們的能力及器官的內部發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頭腦不停地活動,使他們的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這種強調人類內在本性發展,並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點,是盧梭教育學說的重點。盧梭的自然主義以兒童為出發點,旨在培養兒童的身心及本性,即讓兒童過著兒童應有的生活。他認為一個人的兒童時期對他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不能用各種枷鎖束縛兒童,阻礙他們自然本性的發展。這是盧梭的根本立場,也是他獨具思想的教育學說的重要原則。基於此,盧梭提出了“直觀教育”。“直觀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兒童們接觸到的直觀事物與他們應該學習到的觀念保持一致。盧梭認為12歲以前兒童的知識只限於感覺範圍,還沒有悟性;12歲以後才有理性的發揮。盧梭強調要兒童從客觀的事物中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直觀教育”目的就是依據具體事實教導兒童,使外部的知識和兒童內在的認識能力完全一致。盧梭認為應該按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予以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免超齣兒童的接受能力。他指出《魯濱孫漂流記》是實施兒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說:“教育兒童並不是要讀文學名著,而是要認識自然,感受自然。”即通過閱讀自然書籍了解外界知識,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語言去獲得知識。

作品影響


《愛彌兒》問世以後,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並引起強烈的反響。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許多教育家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巴西多、康德、裴斯塔泰齊和杜威都從不同方面受到盧梭思想的啟發。

出版信息


《愛彌兒》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譯本《愛彌兒》於1923年由魏肇基根據英文節譯本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78年,李平漚又根據法文原版全文譯出,分上下兩卷,書後附有盧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名、地名譯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59.7萬字。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
讓-雅克·盧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