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後許村的結果 展開
后許村
福建漳州市漳浦縣下轄村
后許村率屬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東南部,東南瀕臨燈火垵海域,北鄰吟兜、大白石二村,西鄰石門村。
該村原名湖滸,以在鑒湖邊得名,訛音為後許。鑒湖是漳浦縣最大的淡水湖,面積百餘畝,湖濱有后許、軋內二行政村,后許在北,軋內在南,古代統稱鑒湖裡,俗名大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后許、軋內各為赤水鄉所轄8保之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赤水鄉合併於赤湖鄉,軋內保合併於後許保。新中國初期,后許與軋內合為第五區(佛曇區)所轄的大坑鄉,后大坑鄉成立東雄、后許、徑口、軋內4個農業社,1958年9月,4農業社改為4生產大隊,連同白石、后社都屬佛曇公社大坑管理區,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東雄、后許、徑口、軋內4大隊合併為後許、軋內2大隊,即今佛曇鎮后許、軋內2村。后許村轄后許、東雄、寮下、田坪4社,現共有666戶,2654人。后許社與田坪社無明顯界線,共467戶,1879人;東雄174戶,717人;寮下12戶,49人。
陳太傅第25世孫瑪珖為鑒湖始祖,瑪珖的七世孫、明成化十一年進士、貴州布政使司右參議陳奐長子陳謨,陳謨生3子,長子陳台,子孫移居廣東海豐聯安鎮白埕村;次子陳弁,後裔不詳;第三子陳員,傳裔后許,建祖祠“鑒湖湖滸祠堂”,分傳東雄、寮下。
全村耕地2157畝(水田523畝,農地1634畝),以種植水稻、番薯、蘆筍、花生、蔬菜為主。山地部分造林,部分種植荔枝、龍眼、桃、李等果樹。海濱圍墾水產養殖場5處。也有海上捕撈漁業。部分村民到廈門等地做工。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許村就建一條南經軋內至赤湖后江,北經大白石接港養堤的5米寬公路,與省道漳雲線相接。后又建經吟兜至佛曇鎮內的公路,使后許、軋內交通條件大大改善。田間有4米寬的機耕路,四通八達。
1975年,漳浦縣委、縣政府在後許搞大寨式樓房建設試點,統一規劃,拆舊房建新房,為以後住房改造建立基礎,經20多年努力,后許建成民宅排列有序、道路整潔的新農村。村民生活逐步改善,電視機、電話機基本普及。
1991年,省、市、縣、鎮各級政府投資18萬元,村自籌50萬元,闢地50畝,創辦鑒湖中學和鑒湖小學。鑒湖中學因生源問題已停辦。鑒湖小學校園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設11班級,學生344人,教師12人。修建湖滸祠堂為老人活動中心。
鴻江書院,在海濱紅山,明代早期的書院,今存遺跡。
村間有古榕6株,枝繁葉茂,尤其寮下社的一株,根須多,長而粗大,蔚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