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考拉的結果 展開
考拉
袋鼠目樹袋熊科動物
樹袋熊(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徠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樹袋熊是樹袋熊科,樹袋熊屬動物,體形肥胖,毛又亂又厚,沒有尾巴。成年樹袋熊體長約70-80厘米,體重10千克左右,身體為淺灰色到淺黃色,腹部周圍的顏色相對較亮,鼻子光禿禿的,大而圓,腦袋圓滾滾的,耳朵上的毛十分蓬鬆,前肢具有非常強壯的爪,善於攀緣。雄性樹袋熊的體重超過雌性50%,有一個相對比較寬闊的面部,一對相對較小的耳朵,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散發氣味的胸腺。雌性主要的第二性徵是其育兒袋,內有2個奶頭,向後端開口。
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動物學史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以後,約翰·普萊斯(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1816年,樹袋熊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不過當這種可愛的動物為人所熟知后,人們才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樹袋熊的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不喝水)。土著人之所以用“不喝水”稱呼它,是因為他們能從取食的桉樹中所需的90%的水分,很少喝水。
歷史發展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 goribun等等。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形特徵
考拉熊母子
雄性頭體長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頭體長為68厘米、重量5.1公斤。
南部考拉體型數據:
雄性頭體長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頭體長為72厘米、重量8.5公斤。
一般來說,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
樹袋熊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佈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恆定,下雨時可以避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
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樹袋熊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於處理他們的特殊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
科學家發現了公無尾熊(又稱考拉、樹熊)可以發出超低音的秘密,他們的發音器官與眾不同。
樹袋熊徠又名“考拉”,是一種樹棲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這種動物只生活在澳大利亞,主要棲息在桉樹上,每天的睡眠時間達到22個小時左右。清醒的時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也用來吃東西,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懶蟲。
考拉
考拉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考拉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考拉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考拉每天要睡20小時,另外4小時中,2小時吃樹葉,2小時發獃。多數考拉都是摔死的,因為他們老了之後就會因為抓不住樹而掉下來。
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樹袋熊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樹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脅。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極有可能遭遇車禍及狗攻擊。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
樹袋熊
考拉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從不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考拉反應極慢,這個動物反射弧好像特別的長。曾經有人嘗試,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經過很久的時間才驚叫出聲。
樹袋熊
樹袋熊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樹袋熊。樹袋熊會在樹基部留下自己小球狀的排泄物;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前一隻考拉身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尚未自然風化消失。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範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繁殖種群,這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總是有一些暫時遊盪於穩定群體之外的雄性樹袋熊,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並成為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
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習性
樹袋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樹上度過的,幾乎終生都在桉樹上度過。其白天的許多時間都用來睡覺,只有不到10%的時間用來覓食,而其他的時間主要花在靜坐上。樹袋熊從小就會爬樹,它們下樹的時候總是倒退著,屁股先著地而且動作十分緩慢。樹袋熊對樹棲生活做了大量的適應。由於它們既不使用巢穴也不使用遮蓋物,所以它們那無尾而似熊的身體覆蓋著一層密密的毛髮,能起到良好的隔絕作用。樹袋熊大多數的腳趾上都長有極為內彎的、針一般銳利的趾甲,這使它們成為極高超的攀緣者,能夠輕鬆地登上樹皮最光滑、最高大的桉樹。爬樹的時候,它們用爪抓住樹榦的表面,並用其有力的前臂向上移動,同時以跳躍的動作帶動後肢向上。樹袋熊前爪的鉗狀結構(第一趾、第二趾與其他三個趾位置相對),使得它們能夠緊握住比較小的枝條並爬到外層樹冠上。它們在地面上的敏捷度比較差,經常以四隻腳緩慢行走的方式在樹木之間移動。它們也有育兒袋,但與袋鼠不同的是,它們的育兒袋是向後張開的,乳頭也只有兩個。樹袋熊的爪子還能挖洞,它是哺乳動物中挖洞較大的個,深可達10米,洞口直徑約60厘米。
樹袋熊是獨居動物,也是慣於定居的雄性佔據著固定的巢區。巢區範圍的大小與棲息地環境的物產豐饒度相關聯。在物產豐富的南部,巢區範圍相對比較小,雄性佔據的面積為0.015-0.03平方千米,雌性佔據的面積為0.005-0.01平方千米;但是在半乾旱地區,巢區的範圍就要大得多,雄性常佔據1平方千米或者更多。居於社會統治地位的雄性的巢區與最高可達9隻之多的雌性的巢區相重疊。樹袋熊主要在夜間活動。
食性
樹袋熊幾乎從不下地喝水,它們以桉樹葉為食,每天能吃掉許多的桉樹葉,而且消化良好。樹袋熊的牙齒適合處理桉樹葉。它們用臼齒把樹葉咀嚼成很細的糊狀,然後這些東西會在盲腸里進行微生物發酵。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會吃掉大約500克重的鮮樹葉。儘管有600多種桉樹供樹袋熊選擇,但它們僅僅以其中的30種左右為食。偏食程度在種群之間有所不同,它們通常聚集到較濕潤、物產更豐饒的棲息地里的樹種上。在其分佈範圍的澳大利亞南部,它們偏愛多枝桉和藍桉,而在北部的種群主要以赤桉、脂桉、小果灰桉、斑葉桉以及細葉桉的樹葉為食。
桉樹葉對大多數食葉動物而言並不適於食用(如果不是全然有毒的話)。桉樹葉中包括氮和磷在內的基本營養物質的含量極低,並含有大量的難以消化的結構性物質,例如纖維素和木質素,而且還含有酚醛和萜烯(油類的基本成分),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化合之後最終形成的東西可能是樹袋熊偏食的關鍵所在,因為已經發現樹袋熊對桉樹葉的可接受性與某些毒性極高的苯酚——萜烯混合物呈反相關關係。
樹袋熊做了很多適應性改變,以使自己能夠應付如此難處理的食物。有些樹葉它們很明顯地完全避開不吃,有些樹葉中含有的毒素則能在肝中進行解毒並被排出體外。處理可用能量這麼低的食物,需要做出行為習性上的調整,因此樹袋熊睡得很多,一天最多可睡20個小時。這就造成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它們因攝食桉樹葉中的化合物而變得麻痹。樹袋熊還表現出對水分的高利用率,除了在最熱的季節之外,它們從樹葉中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全部水分。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有袋類動物,分佈澳大利亞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
樹袋熊
考拉的妊娠期為35天,通常情況下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0~5.5克重。
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小考拉食用時會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盲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像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經過6個月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奶頭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
考拉卡通形象
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風險,佔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
由於樹袋熊數量驟減,歷史上存在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後期的巨型樹袋熊走向了滅絕,由此,樹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親繁殖。
考拉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可以發現的是考拉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
2021年5月,澳大利亞動物保護者開始為該國的考拉接種疫苗,幫助它們預防衣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可能導致考拉出現性傳播疾病、不育、結膜炎和呼吸系統疾病等,在考拉種群中蔓延的衣原體感染疾病是其生存面臨的一大威脅。
樹袋熊外貌
由於考拉對食物很挑剔,桉樹不受法律保護,人類持續侵佔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種因素,考拉的數量驟減。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隻。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且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隻。
樹袋熊準確數量無人知曉,專家估計澳大利亞的樹袋熊數量有可能在43000隻至30萬隻不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數字正因為頻繁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緩慢下降。被車輛撞擊或碾壓已經成為造成考拉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2019年11月,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林火持續肆虐,受大火影響的不僅是人類,還有澳大利亞獨有的國寶動物——考拉。據當地野生動物救助員表示,僅在過去兩周,新南威爾士州就有數百隻考拉死亡。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主席稱,近兩個月的大火毀掉了考拉80%的自然棲息地,至少有一千隻考拉葬身火海,加上棲息地銳減,被燒森林恢復難度大,以及氣候變化和疾病威脅等,澳大利亞考拉的數量大幅減少,正在面臨功能性滅絕,換句話說,一旦考拉的種群數量減少到某個臨界值以下,它就不能再繁殖下一代,進而導致滅絕。
2020年1月3日,在澳大利亞,毀滅性的森林大火可能導致近5億隻動物死亡,其中包括數千隻考拉。
悉尼大學的生態學家稱,估計有4.8億隻生物死於這場大範圍的火災。而在這數量龐大的動物中,大約有8000隻考拉,據信在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被燒死。
樹袋熊睡姿
2012年4月,澳大利亞環境部長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將把棲居在東部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和首都直轄區的考拉列入瀕危保護動物之列。
2020年1月13日,因林火死傷慘重,澳大利亞考拉恐被列入“瀕危”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 3.1——易危(VU)。
人類活動、森林山火和氣候變化等是威脅考拉生存的主要因素。
對樹袋熊的威脅在1924年達到了高峰,當年有200多萬張樹袋熊皮出口。在那之前,該種動物在澳大利亞南部已經滅絕,並在很大程度上從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消失掉了。公眾開始為它們大聲疾呼,政府也頒布了狩獵禁令,加強了管理,這種衰減的趨勢才得到了逆轉。
1788年英國人登陸澳大利亞前,澳考拉數量超過千萬隻,然而到2012年,澳考拉數量只有約33.3萬隻,其中野生考拉數量不足10萬隻。
2009年12月14日,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樹袋熊正遭受滅頂之災,它們很多患上了“樹袋熊艾滋病”(KIDS——樹袋熊的免疫缺陷綜合症)。“樹袋熊艾滋病毒”實際上是一種逆轉濾過性病毒。該種病毒會破壞樹袋熊的免疫系統,使它們無力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該種病毒會通過血液接觸傳播。杜伊斯堡動物園內有多隻考拉,但是它們都沒有被感染,病毒只在野生樹袋熊之間傳播。在過去的6年中,澳大利亞的考拉數量已經從10萬隻銳減到4.3萬隻。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考拉有滅絕的危險。
2012年6月27日,澳大利亞的樹袋熊爆發大規模衣原體感染疫情,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由於感染衣原體的數量突然增多,城市裡的考拉數量銳減了45%,農村地區也減少了15%。
2019年11月24日,由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林火持續肆虐,澳大利亞樹袋熊基金會主席稱,近兩個月的大火毀掉了考拉80%的自然棲息地,至少有1000隻考拉葬身火海,加上棲息地銳減,被燒森林恢復難度大,以及氣候變化和疾病威脅等,澳大利亞考拉的數量大幅減少,正在面臨功能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