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虞山公園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公園
-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區北部的北極廣場和虞山橋附近,因其內有虞山而得名,又因其在市區北部所以是桂林山水遊覽的開山地,也是桂林歷史的淵源地。
虞山公園。
虞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相傳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裡,秦人立碑紀念,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這座桂林最早的廟宇,古往今來祭祀虞帝者絡繹不絕.被視為桂林的福地。虞山現存古代碑65件,其中以唐代韓雲卿撰文,韓秀石手書、李陽冰篆刻的《舜廟碑》和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靖江府新作虞帝廟》最為珍貴。在虞山東麓崖上鐫刻的一座距今1400多年的觀音像更給公園增添了神采。
虞山公園
北園景區
北園給人一種現代感,有靈動的泉水和飛流直下的瀑布,周圍綠草茵茵,花園環繞,晚上在現代設施的映襯下更加嫵媚美麗。
南園景區
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實景
韶音洞韶音洞在虞山西麓,為一南北對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寬5.5米,深105米,面積約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陣陣松濤,交匯成韻,有如舜帝所制“韶樂”,因有韶音洞之名。張式《韶音洞記》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廣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為台,可釣。明年秋,又於洞之左得小丘,平廣爽塏,江出於旁,凡桂之山,瑰奇傑出者悉獻其狀。”明周進隆題“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題“薰弦”二字,都表達了洞的特色。
虞山
舜廟遺址
在市區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為桂林開發較早的名山之一,在唐代已經非常有名,宋代多有修葺,后因歷年戰亂而廢,近年仿古重建,可見遺風。相傳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並立廟紀念。廟建於何時無考。
唐建中元年(773),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雲卿,朝議郎守梁州都督府長史武陽縣開國男翰林待詔韓秀實,京兆尹人李陽冰,曾合璧《舜廟碑並序》於虞山,此為記述舜廟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朱熹作,《舜帝廟碑》云:“虞帝祠在城東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澤之灣,蓋莫詳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辭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閣張侯式始行府事,奉奠進謁,仰視棟宇傾墊弗支,圖像錯陳造已淫厲。”於是“命撤而新之”。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修葺。此後,修葺之事歷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廢,遺址尚存。
虞山石刻分佈於韶音洞、山體東、南部,形製為摩崖。現存石刻54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6件,元代2件,明代29件,清代16件。從形式上看,以詩文為多,題名很少,還有營繕紀事、題榜、繪畫等。從內容上看,除少數純為祭祀性的廟堂作品外,絕大多數為歌頌虞帝功德,兼讚美風景和文物古迹的修建。
石刻文獻圖片
虞山
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靜江府新作虞帝廟碑”,記載南宋著名理學家張任靜江知府時重修虞帝廟的經過,朱熹撰文,呂勝已隸書,方士繇篆額,俗稱為“四夫子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5年)劉傑撰“帝舜廟碑”,以及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廟記”等,都是有關虞帝廟興衰和桂林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文物。
此外,宋淳熙四年(1177年),張栻手書的“韶音洞記”、嘉定八年(1215年)方信孺作“古相思曲”、明代周進隆、曹學和清代郝浴、查禮、謝啟昆的題詩等石刻,也都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景點票價:36 元/人
虞山公園
景點交通:公交1路、18路、30路、K99路、100路、217路、301路可以到公園大門(北極廣場站下車即可)
開放時間:8:00~17:30
景點等級:國家AAA級景點
遊覽點:南薰亭、韶音洞、虞帝廟、
虞山公園一年四季均適合遊覽,每年4-10月是最佳的旅遊時間,虞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較為溫和,夏長冬短,年降水量多,陽光充足,年平均溫度為19度,光照充足,四季分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當然,出行一定要留意天氣變化,以免因此受到影響。
虞山公園的主要景點在虞帝廟、怡沁園、三絕碑、五福塔、聞韶樓、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宮,各景點景景生輝,互相交融,處處誘人,其特色將它們聯繫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景點中的虞山、皇澤潭、韶音洞在當地有仙山、仙河、仙洞之稱。
當年舜帝南巡曾遊歷此山,而崩於蒼梧,二妃沿湘江而上,遍尋不得,乃殉葬之。後人為了紀念舜帝,在這座山下修了舜帝廟,這座山便叫虞山或舜山。如今,虞山公園附近的跨江大橋也叫虞山橋,橋西立有漢白玉舜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