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頭鯨

鯨目露脊鯨科動物

弓頭鯨(拉丁學名:Balaena mysticetus,英文名:bowhead whale),名字得自於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后長度可達21米(雌性比雄性大),軀體非常沉重。鯨脂厚達70厘米,有助於禦寒。它為自己開鑿呼吸孔。其長長的鯨鬚類似篩子,用於濾取磷蝦等浮游生物

弓頭鯨擁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遷移、進食、和社交時用以互相溝通。其中一些長而重複的鯨歌可能是交配的訊號。部分個體是可以活到150-200歲的。

形態特徵


外形特點
外形特點
弓頭鯨體長21米,體重190000公斤,雌性比雄性大。體色呈深色,無背鰭,上顎窄,下顎呈弓形。有長達3米的鯨鬚(為同類動物中最長者)以濾食水中的小動物,在耀眼的陽光下,鯨鬚常反射出綠色的熒光。和南北露脊鯨一樣,弓頭鯨的口腔前方並沒有鯨鬚。
唇線長而且彎弓狀,噴氣孔後方凹陷顯著,頭部約佔體長的1/3,背部渾圓,沒有背鰭隆突或脊,體型大而短胖,黑斑點排列如項鏈(有個體差異),下巴上有不規則的白色斑塊(有個體差異),胸鰭寬大,呈槳狀,皮膚光滑沒有長皮繭或肉瘤,體色呈黑,藍黑,暗灰或深褐色,有的會摻雜大片灰色斑塊,尾干最細的部分有淺灰色斑塊兩個噴氣孔分得很開,喙形上顎狹窄,下巴呈白色末端尖銳,后喙稍微向內凹,中央凹刻明顯,尾鰭的寬度可幾乎達到全身體長的一半,尾鰭背面的后緣可能呈白色。
顱骨大而厚實,用以自水下撞擊冰面呼吸(有伊努伊特人報告,其撞穿的冰層可達60厘米厚)。
鯨脂厚達43~50厘米,比任何其他動物都厚。
從側面看,大多數成鯨在海面上會呈現兩個明顯的隆起。前方的三角形隆起是弓頭鯨的頭部,之後的下凹部分是頸部,後端的圓形隆起則是延伸至尾鰭的背部。注意其光滑的背部並沒有背鰭或脊。年輕的個體從側面看得較渾圓,自吻部到尾鰭只呈現一個圓弧。

棲息環境


弓頭鯨棲息地
弓頭鯨棲息地
弓頭鯨生活在極地地區。常發現於北半球的寒冷水域,居住地隨著冰的漂移而改變。在夏天,也會在海灣、海峽、河口生活。

生活習性


活動

弓頭鯨泳速緩慢,通常獨來獨往,或者結成最多六頭的小群體。一般而言,在海面浮遊1至3分鐘,噴氣4至6次。可能潛行至水深超過200米處,最多可以在水中逗留40分鐘,但並非潛水能手。弓頭鯨偶爾會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胸鰭拍水以及浮窺,但是一旦開始,可能就會連續進行(曾有75分鐘內64次的記錄)。通常單獨進行,典型的方式是垂直躍出水面,軀體的後半部通常保持在水中,最後再側向一邊入水。大部分的躍身擊浪都在春季遷徙時出現。垂直出水,可看到1/2-3/4的軀體,通常會固定於身體某一側回落水中;仔鯨會戲弄水中的物體。經常與一角鯨,白鯨結伴,是生活在北極的唯一大型鯨豚類動物。

進食

在海面,海面下或者沿著海床攝食。可能會張著大嘴緩慢地在海面移動;有時會合作攝食。
捕食磷蝦和浮遊動物。

生長繁殖


棲息
棲息
弓頭鯨到10至15歲時達到性成熟。其交配期約在每年的3~8月,受孕期主要在三月,5月是生產高峰。交配時組合可以是一雄一雌或數組雄性群體與1~2頭雌鯨。每3~4年雌鯨會誕下一頭幼鯨,幼鯨出生時長約4.5米,重1公噸。1歲時可成長至9米。仔鯨的大小從略低於平均體長的3.6米到5.2米不等;在第一年內體長可變成兩倍。
弓頭鯨數量不多,而且棲於遙遠,酷寒的環境中,使得研究難以進行,因此人類對其了解甚少。某些仔鯨初生時體色較淡(有些幾乎呈白色),而後會隨著年齡逐漸變暗,與成鯨相較,仔鯨通常比較矮胖,更具桶狀,體色呈淡淡的藍黑色,有時透過水麵看起來會呈淡灰色,后緣可能有些突出,尾鰭呈暗灰或黑色。(隧毛的顏色淡些)
曾估計壽命約60~70年,與其他鯨類相若。但在1993、1995和1999年在鯨體內發現舊的象牙矛尖,觸發了對鯨眼結構的研究,因此可以得出可靠的結論:至少部分個體是可以活到150~200歲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雌鯨到了90歲仍然有生殖能力。由於其壽命之長,雌性也可能有更年期的現象。這從極大的個體並無幼獸在側的情形中得到證實。

分佈範圍


弓頭鯨分布圖
弓頭鯨分布圖
地域:加拿大、格陵蘭島、美國。
水域:北冰洋、大西洋東北及西北北部、太平洋東北及西北部。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
1.Balaena mysticetus arctica弓頭鯨北冰洋亞種
2.Balaena mysticetus groenlandica弓頭鯨格陵蘭島亞種
3.Balaena mysticetus pitlekajensis弓頭鯨東西伯利亞亞種
4.Balaena mysticetus roysii弓頭鯨鄂霍次克海亞種

種群現狀


威脅

北極熊啃食弓頭鯨屍體
北極熊啃食弓頭鯨屍體
自古以來弓頭鯨因為其脂肪、肉、油、骨和鯨鬚而被人類捕獵。在古老的魚叉上可能沾有鯨脂,從而判斷其年齡和被捕方式。它們與其近親露脊鯨都有泳速緩慢和死後在水中漂浮的特性,因而成為了捕獵的上選。在商業化捕鯨時代來臨以前,北方的水域估計有超過5萬頭弓頭鯨。自1611年在斯瓦爾巴德群島和格陵蘭周圍水域開始商業捕鯨,把當地增長緩慢的弓頭鯨捕殺殆盡以後,人們便到新的海域繼續捕鯨。在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始於19世紀中期,只花了20年的時間就把超過60%的鯨獵殺了。
同時,自1970年代以來,在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採活動以及環境威脅,如污染和旅遊,可能影響弓頭鯨生存。

現狀

人類捕殺弓頭鯨
人類捕殺弓頭鯨
作為弓頭鯨數目下降的主要原因的商業捕鯨活動已經中斷,其中阿拉斯加(又稱白令-楚科奇-波弗特群)的族群自此恢復過來,但當地的居民每年仍然捕獵少量鯨(25~40頭/年)作基本食糧,但這並不影響其復原。1990年其數量仍維持在7,800頭,大約是大規模捕鯨前的41%。其他族群的情況資料較少,但估計數目已經很少,大概只有數百頭。故全球數目約為8,000至9,000頭。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物種研究

本種在1758年首次見於林奈的《自然分類》(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其屬名Balaena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而在1849年由丹麥生理學家、動物學家丹尼爾·腓特烈·埃施里赫特(Daniel Frederik Eschricht)提出的Leiobalaena是其異名。
弓頭鯨在分類上一直與露脊鯨分開,自1821年約翰·愛德華·格雷的研究把後者辨別出來以後一直如此,但這種分類並沒有基因支持。的確,科學家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弓頭鯨與鬚鯨科的小。在未來的分類中兩屬的四個品種有很大機會被划入同一個屬中。
在化石紀錄方面,在中新世(距今約1000萬年)至更新世(距今約150萬年)中五種同屬的化石中,Balena prisca可能與現代的弓頭鯨一樣。這與更早的化石紀錄,埋藏於距今2300萬年前南美洲地層中的、與之最接近的Morenocetus中間有一段空隙。
圖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