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1條詞條名為木蘭的結果 展開
木蘭
《木蘭辭》中人物
木蘭始見於《木蘭辭》(亦名《木蘭詩)。其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傳說和戲曲中廣為流傳。為當時女子之典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子在當時的地位,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
關於花木蘭身處年代的說法,主要是兩種說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間
第二: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
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巨制《花木蘭》使外國人也增加了對這一傳說的了解。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后經隋唐文人潤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需知,燕然山經常被古代詩詞簡稱為燕山。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從南北朝的《木蘭詩》開始到明代徐渭的《雌木蘭》、豫劇《花木蘭》,已形成了一個木蘭故事演變系統。
參考2008年初中語文教科書P24.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zhù)聲 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 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tiě) 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 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 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 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 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pèi)頭 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 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jiū)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tuò) 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 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 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
阿姊(zǐ)聞妹來 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 著我舊時裳(chang)
當窗理雲鬢 對鏡帖花黃
出門見火伴 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 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
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馬和用具,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鬥,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的門,坐我西閣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迹,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語言浮華,用詞細膩,風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木蘭詩》與南朝民歌中的《孔雀東南飛》合稱長篇敘事詩雙壁。
編纂者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我國北方民風彪悍,不少婦女同樣豪邁尚武,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戰,十分著名,當時流傳著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霜,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逢?可見作為北方樂府民歌代表作的《木蘭詩》,是有著一定的生活依據的。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複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裡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鬥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戲曲形象
清代花部 《花木蘭》又名《代父征》的花木蘭故事形象目前是對眾多花木蘭故事中影響最大的,其故事情節為邊族入侵,朝廷命賀廷玉掛帥出征,花木蘭替父從軍,路途結識劉忠等人,花木蘭英俊出眾,賀廷玉有意將女兒賀敏捷給花木蘭,而花木蘭婉拒,一次賀廷玉出征被圍,花木蘭持重未曾貿然發兵,賀廷玉女賀敏不知花木蘭為女身,因記恨花木蘭拒婚之仇,有因花木蘭拒絕救父,而率領丫鬟們打入花木蘭帳中,因賀敏身份特殊,眾兵將不敢阻攔和援救。導致花木蘭孤身遭到屈打,但賀敏杖責花木蘭同時也暴露了花木蘭女兒身之事,賀敏悔恨自己所為,又欽佩花木蘭孝義雙全,最後協助花木蘭用圍魏救趙之法救出了父帥,功成后花木蘭拒絕了朝廷尚書郎之封,返鄉恢復裙釵,賀廷玉仍想將女兒嫁木蘭,來到木蘭故鄉后,才真相大白,后將賀敏嫁與劉忠。
花部 《花木蘭》后衍化出豫劇《花木蘭》,豫劇《花木蘭》總八場的構成為:第一場《機房》、第二場《別家》、第三場《征途》、第四場《救帥》、第五場《巡營》、第六場《破敵》、第七場《提親》、第八場《榮歸》,大概情節內容跟《木蘭詩》《雌木蘭》大同小異,也即決心替父從軍、替父從軍、還鄉的三個情節結構。
演義小說
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中,將花木蘭的事迹設定在隋唐之際。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后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后自刎身亡。(《隋唐演義》第56、57、60回)。
另有《忠孝勇烈奇女傳》也較有影響,書敘隋唐時朱若虛之女木蘭自幼聰慧,十歲時即妙解三教宗旨;父喪之後家境貧寒,木蘭織機度日,閑時走馬射箭,身懷武藝。時值唐太宗征突厥,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以全忠孝。木蘭以靈符破妖術,大破玉門關,凱旋途中在五台山遇儒學大師,聞孔孟之道。木蘭大悟,一再上表陳情,不願入朝作官。後唐太宗聽信讒言,第三次召木蘭入京,欲謀殺木蘭。木蘭三上陳情表,掣劍剜胸,以明忠貞之心。太宗大悔,封木蘭為貞烈公主,題其坊日“忠孝勇烈”,葬於木蘭山下。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則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另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
姓氏爭議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花木蘭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云:“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
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複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迹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籍貫爭議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
花木蘭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宋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
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
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
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
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
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
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
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
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
生平爭議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木蘭祠
在據《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
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后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
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隋朝,我國出現了一位女扮男裝的巾幗英雄,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
該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
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
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經多次重修擴建。至清代時,佔地為一萬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餘間。圍牆內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門過道內,有花木蘭的戰馬塑像,按上有花木蘭全家塑像。祠堂內外有十餘塊歷代名人、官吏讚美花木蘭的詩文、書畫碑刻。
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留詩道:“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詩曰:“帕首弓腰出閣姿,卷漳營郭記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
原祠毀於1943年戰火。現在石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證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高3.6米,寬1米,1982年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高2.14米,寬0.78米,碑座方隊兩碑的主要內容都是考查辯正木蘭的時代、家鄉、事迹及木蘭祠、木蘭像等。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北周時可汗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徵。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后,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后朝廷聞之,召她入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謚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
年代爭議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
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中國木蘭之鄉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這裡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虞城縣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
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
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隨著商丘虞城縣“中國木蘭之鄉”的美名不斷遠傳,木蘭品牌已經深入人心,巾幗英雄花木蘭留給後人的除了精神財富,還著實讓聰明的家鄉人借古人之名,唱響新時代的木蘭品牌戲。
近幾年,隨著人們品牌意識的增強以及受河南林州巧打“紅旗渠”牌、山東泰安巧打“泰山”牌的成功經驗的啟示,商丘虞城人逐漸意識到“花木蘭”這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果用來作旅遊產品品牌將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該縣多次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就如何利用花木蘭做文章進行學術研討,撥專款用於花木蘭商標註冊,通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虞城就是花木蘭的故鄉,宣傳虞城的花木蘭產品和木蘭文化,達到了以宣傳花木蘭帶動宣傳虞城、宣傳虞城產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虞城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嘗到甜頭的農民紛紛意識到品牌在促銷中的作用,於是全縣掀起了農產品註冊商標熱。到2009年底,該縣已有50多種農產品註冊了“虞國花木蘭”和“木蘭”商標。
木蘭故里虞城縣正悄然興起“木蘭”熱,大至商店賓館,小至店鋪小巷,都以“木蘭”為名,木蘭食品公司、木蘭賓館、木蘭大道、木蘭武校、木蘭小吃店等以木蘭命名的企業、產品及各種設施近600種。大有借“木蘭”之名,成就你我事業的可喜景象。
木蘭文化
挖掘—盤活—做大,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木蘭文化在虞城縣擲地有聲風生水起!
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小魏庄這個地方。
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現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記事碑兩通,並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唐代在此處建有木蘭廟。金泰和年間,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已經佔地萬餘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畝,原祠三節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東西配房等百餘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后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該祠不幸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木蘭的身世、英雄事迹及歷代修祠情況;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於嘉慶十一年立。
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其中,並註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著:木蘭祠。
“木蘭文化”的影響力在於其深邃的“木蘭精神”。20世紀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開始嘗試挖掘和開發木蘭文化,宣傳木蘭精神,打響文化品牌,並在文化保護和弘揚中探求“文化興縣”之路。2007年,虞城被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並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木蘭祠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虞城積極把特色文化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使過去的國家級貧困縣成為“中國鋼捲尺城”、“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最佳投資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蘋果生產20強縣”,全國糧食先進縣,河南省“軟環境治理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對外開放重點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流淌著木蘭精神血脈的虞城大地,真正實現了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
木蘭故里
“近年來,虞城縣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緊緊抓住‘花木蘭故里’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舉辦高規格的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斷唱響‘木蘭’文化品牌。”虞城縣縣委書記何振嶺說。
多年來,虞城把打造木蘭文化品牌作為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確立守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理念,致力木蘭文化品牌的塑造。
坐落在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的木蘭祠,始建於唐朝初年,是當地人民為紀念木蘭而捐資建成的一座宏偉祠殿。佔地萬餘平方米,大殿、獻殿等房屋200餘間。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等60餘通。1943年該祠不幸被毀於戰火,現存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
恢復和重建這一歷史建築,對於學習和宣傳木蘭精神、教育後人和影響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縣委、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於1992年啟動了木蘭祠修復工程。陸續修建了木蘭公園、木蘭陵園、木蘭碑林等。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木蘭祠景區佔地面積已達7000平方米,景區內有木蘭祠大殿,毛澤東手書《木蘭詩》詩壁,當代著名畫家劉旦宅所作“木蘭從軍”壁畫,我國當代著名將軍、作家、書畫家為歌頌木蘭精神而題贈的書法碑林等景點。打造木蘭文化平台,縣裡投資3000萬元修建了木蘭文化公園,公園佔地面積200畝,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負責設計,主要景觀包括由中央美院美術大師張大生教授設計製作的木蘭文化景牆、木蘭辭景觀牆、歷史文化景牆、木蘭大型雕像等建築。其中,中央看台位於文化廣場的中部。木蘭文化牆高3.05米位於看台背面,通過16幅浮雕再現木蘭從軍的故事。歷史文化景牆位於文化廣場東西向軸線兩側,通過四面景牆展示虞城歷史名人和重要文化事件。投資100萬元安裝完成了60平方米室外彩色大屏幕。投資285萬元完成了木蘭大劇院附屬設施建設工程。投資200萬元對木蘭祠進行了維修、綠化。投資4000餘萬元新建了四星級“木蘭國際大酒店”。投資8100萬元對城區道路和節會期間所經道路進行了修整、綠化。
恢復重建后的木蘭祠,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南省政府首期掛牌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到此觀瞻拜謁的人士絡繹不絕。
2005年以來,虞城累計投資1.5億元,又建成木蘭文化公園、木蘭大劇院等基礎設施,突出了木蘭文化主題,以強烈的文化表現力、衝擊力、震撼力和全面的文化視角,生動直觀地詮釋了木蘭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2004年,河南省重點文化工程、大型情景音樂劇《木蘭詩篇》以高品位的藝術形式將木蘭文化唱響海內外,美國卡通片《花木蘭》在全球熱映,也使這一經典傳奇盡顯其文化魅力。在木蘭家鄉,為了打響木蘭文化品牌,也展開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對外宣傳攻勢。國家郵政局2000年發行了《木蘭從軍》特種紀念郵票。2004年,開展了全國百名將軍歌頌木蘭精神書法作品的徵集活動,並修建了書法碑林。2007年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行“中國木蘭之鄉”授牌暨木蘭文化產業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2009年9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花木蘭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對虞城縣在保護和傳承木蘭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虞城縣委、縣政府與北京星光國際傳媒聯合投資1.2億元,攝製了電影《花木蘭》。去年年底,虞城縣政府與河南省影視集團初步達成聯合拍攝50集電視劇《木蘭傳奇》的合作意向。2011年10月至11月,虞城舉辦了“木蘭文化北京行”系列活動。另外還相繼舉辦了“木蘭小姐”徵集評選、“木蘭創業之星”評選等活動。
2011年9月,虞城與商丘市豫劇院合作精心排練了新編大型古裝豫劇《花木蘭》,在“兩岸戲曲展演周”活動中,該劇赴台灣演出,使木蘭文化和豫劇一起走紅台灣寶島。這些宣傳活動讓“木蘭之鄉”聲名遠揚。
為了更好發掘和保存木蘭文化,珍惜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虞城縣委、縣政府從1993年起就組織成立了“木蘭文化研究會”,從木蘭的生平、故里、精神內涵、社會影響、歷史遺跡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現已出版《木蘭文獻大觀》、《巾幗英雄花木蘭》、《木蘭文化節資料彙編》、《金菊園木蘭特刊》等書籍,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模。
通過熒屏和戲曲形式再現的木蘭形象,彰顯的是木蘭精神和虞城時代風貌相結合的新時期木蘭文化內涵。這些精品,成為虞城木蘭文化的“形象代言”,讓“中國木蘭之鄉”的名片走向了全世界。
年份 | 飾演者 | 出自影視版本 |
---|---|---|
1964 | 凌波 | 電影《花木蘭》 |
1996 | 楊麗菁 | 電視劇《天地奇英之花木蘭》 |
1998 | 袁詠儀 | 電視劇《花木蘭》 |
1998 | 陳妙瑛 | 電視劇《花木蘭》 |
2006 | 左小青 | 電視劇《胡笳漢月》 |
2009 | 趙薇 | 電影《花木蘭》 |
2013 | 侯夢瑤 | 電影《花木蘭傳奇》 |
2017 | 劉戴恩 | 電視劇《小戲骨花木蘭》 |
2020 | 劉亦菲 | 電影《花木蘭》 |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