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大樓

字林大樓

字林大樓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17的號友邦大樓,原名叫字林大樓,解放后改名為桂林大樓,由於取名隨意,同外灘的建築及歷史又不協調,雖是官方冠名,但知道的人卻很少。《字林西報》在老上海有很大影響,加上大樓建成時,它是外灘最高的建築,被人記住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友邦大樓的名稱,則是1998年5月友邦保險公司進駐后,經申請批准才取得的。

綜述


字林大樓(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的一座重要建築,位於外灘17號。建於1921年,由德和洋行設計。
大樓總高10層,三段式立面。底層立面用拉毛花崗石作貼面,正大門兩側各有一扇落地的羅馬拱券長窗;中部立面3至7層,建築外觀採用近現代派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但飾以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使單調的平面增加了一絲活潑;上段立面,兩側為券式窗洞,中間樹以雙柱,形成內陽台。
屋檐下原有8個裸體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頂部的南北兩側建有塔樓。字林大樓是近現代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建築

歷史


這幢大樓由在中國出版的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於1921年投資,將原有3層磚木結構房屋拆除,重建為9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廈,花崗石外牆;
1923年6月完工;
1924年2月16日舉行竣工典禮,當時曾是上海最高建築。設計者是英資德和洋行,建築立面為三段式構圖,1-2層拉毛花崗石貼面,正門兩側是落地羅馬拱券長窗;3—7層採用簡潔的方窗,但用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多立克柱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雕塑裝飾;上部採用圓窗,頂部的南北兩側還設計了2個小塔樓。建築面積9043平方米,佔地1043平方米。建成后,一部分由報社自用,其他出租,其中最主要的承租人是處於創業階段的美資友邦人壽保險公司。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報停刊,大樓被接管。
1957年租給中國絲綢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國旅行社駐滬辦事處等單位。
1998年5月,通過置換,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進駐該樓。
1996年,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重返這座大樓,定名為友邦大廈。

建築風格


當時稱“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社大樓。這是一座後期文藝復興形式的建築,前部主樓高八層,屋頂設兩座亭子,加地下室和中間層,共十一層,後部高七層。正立面中部飾有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浮雕,底層和夾層的外牆面用花崗石砌築。
原為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報館。 《字林西報》的前身《北華捷報》 ,是上海最早的英文報紙。現大樓外觀8層,連同頂層下的夾層、頂部的塔 樓與地下室實為11層,鋼筋水泥結構,是上海最早的10層以上的建築物。面臨外灘的錢部為花崗石牆面,後部為水泥粉刷牆面。
正面底部2層做 基座式處理,粗石牆面,入口處飾有羅馬多立安式柱和大理石門額。頂層有多立安式雙柱廊。整個立面作古典式三段處理,冠以巴洛克式塔樓,具有折衷主義建築特色。

評價


外灘建築群薈萃著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多種建築樣式。有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風格、近現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灘多數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是在一座建築中,把歷史上各時期的建築辭彙並列在一起。這一風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西方。外灘建築群大多定型於本世紀初,受到該風格的強烈影響,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字林西報


《字林西報》的前身是英文報紙《北華捷報》,由英國僑民奚爾門創刊於1850年8月30日,是中國境內第一份新聞報紙。
最初為周刊,印發數僅100份。內容有英國快訊、上海英僑動態、中外商務情報、廣告及船期公告等。1864年6月1日,字林洋行將原來《北華捷報》的副刊《船務商業日報》改為《字林西報》,使之更象一份商業性報紙,而原來的《北華捷報》反而成了《字林西報》的副刊,偏重於時事政治。
早期的《字林西報》社設在花園弄(今南京東路江西中路東),后遷漢口路,再至九江路。1901年,上海大地產商馬立斯以外灘17號地塊為資本入股《字林西報》社,折成股份占報社全部股份的47%,從而擔任了擁有管理權的董事長,全面控制了報社。經他一番努力,報紙與工部局的關係更為密切。大到工部局公告、英國領事館通告,小到外商企業的遺失聲明,都必須在該報上刊登才算生效。這一時期的《字林西報》辦得還算成功,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於是就有了建造報社大樓的打算。
大樓建成后,《字林西報》社只用1、5、6層,其餘都租給幾家保險公司,而其最大的客戶就是發端於上海的友邦保險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字林西報》為日軍報道部接收。1951年,字林洋行撤離上海,大樓由房地產部門接管,曾有上海內河航務管理處、上海專用碼頭管理處等單位使用。1998年5月,通過置換,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進駐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