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學名:Equus africanus(von Heuglin et Fitzinger,1866),是奇蹄目、馬科馬屬下的一種野生動物。這種動物被認為是驢(學名Equus asinus)的祖先,而往往被分類為同一品種。它們生活在東非的草原及其他乾燥的地區。
非洲野驢體長200厘米,尾長42厘米,體重約275千克。身體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淺灰色至淡黃褐色。是家驢的祖先。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岩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晒,對水源要求不高,以沙漠植物為食。常10-15頭結成小群,由一頭機警的雌驢帶領。圈養下壽命可達40年。分佈於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具有能適應乾燥環境的身體構造,對水源要求不高,主要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岩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晒。它們以沙漠植物為食,主要食物為草、樹皮及樹葉等。
非洲野驢喜歡群居,一般10~15隻為一個群體,每個群體由一頭機警的雌驢帶領,在晨昏溫度較低的時候出沒,正午時它們會在石山附近尋找陰涼處休息。即便是粗糙的山石,它們的行動也依然迅速敏捷,步履穩健,起跑速度可達50千米/時。
分佈於衣索比亞,索馬利亞。數量十分稀少,近數十年來未見報道。非洲東北部。指名亞種(E.a asinus Domestic ass Linnaeus,1758)世界各地;努比亞亞種(E.a africanus Nubian wild ass Fitzinger)努比亞、厄利垂亞;索馬利亞亞種。在所有亞種的背部都有細長深色的斑紋,而努比亞野驢(學名E. a. africanus)就如驢一樣,斑紋越過肩膀。而索馬利亞野驢(學名E. a. somalicus)的腳部有黑色的橫間,仿如斑馬一般。在頸背有豎挺黑色的鬃毛。耳朵頗大有黑邊。尾巴亦是黑色結尾。蹄較纖細,約為腳的直徑。
索馬利亞野驢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除了生長在乾燥的氣候外,它們亦需要水份,若在不能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它們每三需要飲水一次。但是,它們卻可以在缺乏水份下生存,有時它們亦會飲用咸或污黑的水。
亞洲野驢奇蹄目馬科驢屬(Asinus)3種獸類的通稱。非洲僅有非洲野驢1種,人們認為它是家驢的祖先,其毛色與家驢相像,呈青灰並沾棕色,鳴聲與家驢一樣,耳殼較長。
亞洲野驢有2種:藏野驢,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中亞野驢產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貝加爾湖附近、伊朗、阿富汗,在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北部,據信已經滅絕。亞洲野驢不是典型的驢,耳殼比非洲野驢短,蹄較大,鳴聲似馬。通常體長200~220厘米,肩高約130厘米;夏毛鮮棕栗、紅棕色,冬毛淡灰色。
非洲野驢生活在乾燥地區。亞洲野驢既耐乾旱,又耐嚴寒,一般棲息於沙漠、草原荒漠和草原上。藏野驢通常見於海拔3000~5100米的開闊高原或山間丘陵盆地。性機警,極敏捷,喜結群,夏季可結成200多頭的大群。秋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胎1仔。
非洲野驢是一種趨於滅絕的動物。亞洲的藏野驢尚有一定數量,在中國,被列為重點保護動物。
野驢與家馬雜交,可得到生命力強、鳴聲似驢,但無生殖力的子代。
亞洲野驢
非洲野驢
分佈於亞洲的野驢都不是家驢的祖先,其與家驢的主要區別為:1、耳朵遠不及家驢的的長;2、蹄子雖然比家馬的小,但比家驢的大;3、肩部和四肢都沒有條紋;4、叫聲與馬嘶相近,而不同於家驢的怪叫聲。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佈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家馬(Equ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非洲野驢Equus(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佈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佈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 onager)。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佈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 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佈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佈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佈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道,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著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複壯和繁殖,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非洲野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