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大橋
位於伶仃洋深圳灣之上
深圳灣大橋(Shenzhen Bay Bridge),原稱深圳灣公路大橋,亦稱“深港西部通道”,是中國境內連接一座連接深圳市南山區與香港元朗區的跨海大橋,位於伶仃洋深圳灣之上,為深港西部通道的組成部分。
深圳灣大橋於2003年8月28日動工建設,於2006年1月20日完成合龍,於2007年7月1日建成通車。
2019年2月15日,香港路政署前日例行檢查時發現深圳灣大橋內六條“外置預應力鋼纜”的其中一條折斷,需用三星期更換折斷鋼纜。
深圳灣大橋北起深圳市深圳灣口岸,上跨伶仃洋深圳灣,南至香港特別行政區10號幹線公路,線路全長5545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工程項目投資7.8億元人民幣。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深圳與香港的經濟、社會交流日益密切;20世紀90年代初,建設西部通道的設想就已經提出,由雙方政府共同投資免費通行的深圳灣大橋(又稱深圳灣公路大橋)。
2001年9月至11月,深港雙方諮詢單位多次召開關於深圳灣大橋的技術協調會,針對橋樑設計達成共識。
深圳灣大橋風景
2003年8月28日,深圳灣大橋開工建設。
2006年1月20日,深圳灣大橋完成合龍。
2007年7月1日,深圳灣大橋建成通車。
深圳灣大橋位於伶仃洋與珠江口相接處東面海灣上,北起深圳市東角頭南岸一帶、南至香港特別行政區鰲確石。深圳灣大橋屬於深港西部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北接深圳灣口岸、跨深圳灣南接香港10號幹線。
深圳灣大橋由通航孔橋、非通航孔橋和換道立交橋三大部分組成,全橋路段大致呈南北方向布置。通航孔橋採用傾斜式獨塔單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鋼箱梁採用倒梯箱形,與非通航孔混凝土箱梁外形協調一致;塔、墩梁固成體系,塔柱採用混凝土箱形結構;邊跨與中跨的斜拉索呈不對稱布置,利用塔身自重平衡主跨荷載,存在較大範圍無索區,索麵呈現光線折射般的視覺效果。非通航孔橋採用等跨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分為兩聯。換道立交橋在海中與通航孔橋相接處採用一聯變寬度連續梁,在其餘匝道橋均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
深圳灣大橋路面
深圳灣大橋全長5545米,其中深圳段總長2040米、香港段總長3505米,橋面寬33.1米。大橋設南北兩個通航橋,主跨分別為210米和180米。北航道橋採用“180米+90米+75米”跨徑布置;主梁採用栓焊式流線型鋼箱梁,梁高4.12米,標準節段長12米,全寬38.6米;索塔總高度139.053米;共計45條基礎樁,主塔基礎樁49根,樁直徑220厘米;承台為圓形承台,厚度5米;共有24根直徑7毫米高強低鬆弛平行鋼絲外包雙層PE護套的成品拉索。
技術標準 | |
公路等級 | 高速公路 |
道路規模 | 雙向六車道,設中央分隔帶和緊急停車帶 |
橋面凈寬 | 33.1米 |
設計速度 | 10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公路-Ⅰ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10.5千牛/米 |
最大縱坡 | 3% |
防震等級 | 8度 |
使用年限 | 120年 |
數據資料 |
● 照明設備
深圳灣大橋燈光
● 環保設施
深圳灣大橋道路採用吸音、減震、吸塵、自動清污等設計,配有隔音板、隔音牆;口岸(監管區)四周種植高大喬木,形成50米至100米寬綠化帶;口岸西側建一條50米至100米寬、近兩千米長人工河,通過水體減震;大橋斜拉索為防止飛鳥誤撞,採用銀灰色;採用排水管集中將橋面污水排入海面以下避免影響淺灘生物;深圳側接線段設有消防、通信、噪音控制、結構健康監測以及路面防滑等系統。
深港雙方達成西部通道“以粵港分界線為界,各自投資,共同建設,各自擁有,各自管理”的共識;深圳灣大橋建設由雙方政府共同投資,建成投入使用后不收取車輛通行費。深圳灣大橋是跨境大橋,需通過中國深圳和香港口岸邊檢。
截至2007年7月12日,從深圳灣大橋過境人數為23.0537萬人次,出入境汽車總數13728輛次。
深圳灣大橋海景
深圳灣大橋塔景
深圳灣大橋工程的主要技術特點和創新包括:提出斜塔斜拉橋索塔建築及加勁梁安裝平衡作業的施工方案,減少施工輔助設施,降低施工費用;成功採用倒梯形截面鋼箱梁作為大跨斜拉橋加勁梁,實現混凝土塔與鋼箱梁的固結,採用全焊接厚板作為斜拉索樑上錨固板;非通航孔橋採用箱梁分節段預製橋面吊機懸臂對稱拼接技術;設計開發新型橋面鋼護欄;研製並實施智能橋樑健康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