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平準基金
外匯平準基金
各國用來干預外匯市場的儲備基金,稱為外匯平準基金,它由黃金,外匯和本國貨幣構成。當外匯匯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額的目標區間時,就可通過在市場上拋出儲備購入本幣緩和外幣升值;反之,當本幣升值過快時,就可通過在市場上購入儲備放出本幣方式增加本幣供給,抑制本幣升值。
外匯平準基金一般由外匯、黃金和本國貨幣等構成,當某一時期外匯匯率持續上升、本幣匯率持續下跌時,就通過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反之則賣出本幣,買入外匯,以此穩定匯率。由於外匯平準基金也並非取之不盡,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或長期性失衡,並使匯率持續升跌時,對平準基金的運用必須謹慎進行。
中國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建議,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以消化外匯增量。他表示,如果有了外匯平準基金,央行就不用投放基礎貨幣來對沖外匯的增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的資金來源,以市場化操作來消化外匯增量。
央行在這一過程中繼續發揮對沖主體的功能。賈康表示,現在設立外匯平準基金有它的操作空間。外匯平準基金制度基本內容,是由政府撥給一定的本幣和外幣基金設立外匯平準基金賬戶,由財政部控制,中央銀行只作為該賬戶的代理人對賬戶進行管理。
此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也曾建議,可以考慮如美國、英國、日本那樣,專設外匯平準基金,主要資產為外匯資產,負債主要是特別債券、外匯資產債,以充分協調內部與外部經濟活動,徹底根除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掣肘、相互制約的制度障礙。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高居不下,同時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礎貨幣來對沖外匯的增量,這是目前中國流動性泛濫進行造成通脹壓力的重要原因。
平準基金(Stabilization Fund)又稱干預基金(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它對證券市場進行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的劇烈波動。主要是為了防止股市暴漲暴跌,以達到穩定證券市場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平準基金的來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組成是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徵收等,也不排除向自願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從廣義來說,平準基金通常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過對某個具體市場的逆向操作,降低非理性的市場劇烈波動,以達到穩定該市場的目的。
“平準”一詞語出“均輸平準”,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市場物價,取得財政收入而採取的貨物運銷政策。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試辦均輸,在大司農下設置均輸官和平準官,“開委府(商品倉庫)於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由於該方法確實可行,後代常仿效,如王莽行“五均六莞”;唐劉冕管理東南財賦,用稅款購貨供應關中;宋王安石行均輸法和市易法;等。在西方著名的《國富論》中,也有“平準論”之說。
從平準基金作用的市場來分,目前主要有外匯平準基金、國債平準基金、糧食平準基金、股市平準基金等幾類。
平準基金的來源,可以有多種渠道,以法定的渠道為主,其基本組成多為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徵收等,也不排除向自願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根據上述定義,平準基金有以下特點:
1、平準基金是一種政策性基金,其根本職責是實現證券市場的穩定,防止暴漲暴跌。
為此,其組建、操作、評價、管理的全過程都受政策的影響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為證券監管部門服務,成為有效的證券市場直接監管手段之一。
2、平準基金是非盈利性基金,這使她區別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因為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組建的目的是為投資者獲取最大限度的基金增值。平準基金應有足夠大的盤子。如果基金的數量不充分大,對證券市場的穩定作用就很小,不能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3、平準基金的來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組成是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徵收等,也不排除自願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4、平準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別的規定和程序,以保證“三公”的原則,不至於損害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
平準基金的基本功能是平抑股市的非理性波動。這一方面是指對大盤(指數)的非理性波動,另一方面也應包括個股的暴漲暴跌。按照美國股市理論,從高點連續下跌20%即可稱為熊市,而單日跌幅超過5%可謂股災。例如1999年上證指數在“5.19”行情中達到1756點的高點后,綿綿陰跌至1350點,跌幅近25%,明顯與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背景不符,因而是非理性的;1999年10月28日,“基金湘證”上市首日,開盤價2.45元,最高價達創基金交易記錄的10元,且收盤價6.2元遠高於其每基金單位資產凈值1.137元,迫使管理層採用提早擴募的方式(11月3日即宣布以1:1.65的比例擴募)來打擊投機者,帶累了許多投資者,造成不良影響。在類似的情形下,都應予干預。除了“平準”的功能外,筆者認為,可以參照美國SIPC所起的作用,賦予平準基金保險的職能,即為投資者(包括券商、機構和一般投資者)提供風險賠償或擔保。例如,在某個券商陷入財務危機時,平準基金可以按一定的程序介入該券商內部,或提供管理方面的建議,或提供資金支持,乃至幫助其清算並負擔一定的清償保險費。
股市平準基金不同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它是一種政策性基金,主要目的是服務於證券市場穩定這個目標,因此它有其自身的特點。目前國際市場上設立了股市平準基金的國家和地區並不多,主要有中國香港、日本和中國台灣。從運作的情況看,成功和失敗的情況都有出現。最成功的例子當屬香港政府1998年的對國際金融炒家的一場成功的狙擊戰。1998年8月,索羅斯等一批國際炒家發動衝擊香港聯繫匯率和香港股市的"立體式"襲擊。一方面索羅斯聯同其它財力雄厚的"大鱷"指揮旗下基金大手沽售港元,三度衝擊在港奉行多年的聯繫匯率,港元兌美元匯率從高位迅速下降。同時,至1998年8月14日,恆生指數已下挫至接近6500點,是當時近5年的新低,港府決定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動用了118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購買香港股票,炒家不斷拋空股票,港府則力接沽盤。經過14日的"火拚",港府終成功擊退炒家:8月28日恆指以7829點收市,成交額達790億港元,創出單日成交紀錄的歷史性新高。隨後,香港財政司立即註冊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入市"行動中購買的股票。到2001年為止的32個月中,香港政府當時動用的外匯基金已經盡數回籠。同時還賺回1100多億。2002年,外匯基金通過盈富基金,將手中的港股平穩地轉入香港市民的手中,順利完成了"救市"的歷史使命。日本的平準基金運作並不理想。日本政府曾經為了對抗國際投資基金的影響,最近十年間在股市下跌時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入市購買股票,以扭轉股市的跌勢。但效果並不明顯。平準基金切實發揮所期望的效果,關鍵在於平準基金所面對的股票市場是否是一個完善的市場,市場所處階段的宏觀經濟面是否良好,是否支持股市有一個向上的走勢。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平準基金何時介入、如何介入將是個難題,把握不好將會加劇市場的不規範、延緩市場的自我修復與發展時間。結果可能是既不能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又將使平準基金本身虧損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