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菌病

植物真菌病

植物徠真菌病:由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約佔植物病害的70~80%。一種作物上可發現幾種甚至幾十種真菌病害。

概述


許多真菌病害由於病菌及寄主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地理分佈,如煤病、炭疽病、疫病在亞熱帶和熱帶種類多,危害重;黑粉病、殼針孢屬和殼二孢屬等引起的葉斑病,核盤菌屬引起的菌核病則主要發生在溫帶。有些真菌在北方寄生性弱,不致病;但在熱帶、亞熱帶則可引起嚴重病害。

癥狀


常見有霜霉、白粉、白銹、黑粉、銹粉、煙霉、黑痣、霉狀物、蘑菇狀物、棉絮狀物、顆粒狀物、繩索狀物、粘質粒和小黑點等。大的病徵可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病徵的出現與寄主的品種、器官、部位、生育時期、外界環境有密切關係。如不少葉斑病菌一般在寄主生育後期才產生病徵,甚至在落葉上才形成小黑點;有的菌核病要在寄主某一特定部位才形成顆粒狀的菌核;銀葉病要在寄主的死亡部分才長出蘑菇狀的產孢結構;根腫病要在腫瘤很深的位置才能觀察到病原菌。許多真菌病害在環境條件不適宜時完全不表現病徵。真菌病害的癥狀與病原真菌的分類有密切關係,如白絹病菌在許多不同作物上均造成癥狀相似的白絹病,霜黴菌產生霜霉狀物,黑粉菌產生黑粉狀物等。

常見種類


主要有藻菌綱中綿黴菌(Achlya)引起的水稻爛秧,腐黴菌(Pythium)引起的幼苗猝倒和瓜果腐爛,疫黴菌(Phytophthora)引起的煙草黑脛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白鏽菌(Albugo)引起的白鏽病,霜黴菌(Peronospora)引起的霜霉病;子囊菌綱中白粉菌(Erysiphe)引起的白粉病,囊殼菌(Gibberella)引起的水稻惡苗病、麥類赤霉病,黑星菌(Venturia)引起的蘋果和梨的黑星病,核盤菌(Sclerotinia)引起的菌核病;擔子菌綱中鏽菌引起的鏽病,黑粉菌(Ustilago)引起的黑粉病,半知菌類引起的稻瘟病、稻胡麻斑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

侵染循環


真菌病害的侵染循環類型最多,許多病菌可形成特殊的組織或孢子越冬。在溫帶,土壤、帶病種子、病殘組織和果樹林木的病枝常是越冬場所;在熱帶和亞熱帶,不少病菌不越冬而越夏。冬季生長的寄主在侵染循環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有些病菌的分生孢子可越冬,有的病菌終年有危害性。大多數病菌的有性孢子在侵染循環中起初侵染作用,其無性孢子起不斷再侵染的作用。在熱帶、亞熱帶許多病菌不產生有性階段,只以無性階段完成其生活史和侵染循環。田間主要通過氣流、水流傳播;此外,風、雨、昆蟲也可傳播真菌病害。但傳播真菌病害的昆蟲屬種與病原真菌屬種間絕大多數沒有特定關係。真菌的菌絲片段可發育成菌株。真菌可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有時導致某些寄生性弱的細菌再侵入,或與其他病原物進行複合侵染,使病症加重。

防治


由於真菌性病害的氣流和水流傳播較突出,一般多採用化學藥劑進行保護性防治,或通過改進栽培管理措施加以防治(見化學防治、農業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