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泉城公園

風景植物園

泉城公園位於濟南市區中部,千佛山西側,經十路以南,是一座風景植物園,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公園。泉城公園是按照科研、科普內容與園林外貌相結合的規劃進行布局,實行植物科研、科普教育與遊覽參觀三統一。依照這一原則,公園分為植物遊覽區、觀賞溫室區和引種馴化區。

景區簡介


泉城公園前身為濟南植物園,始建於1986年,1989年9月建成開放,園區佔地面積46.7公頃,植物分類採用克朗奎斯特系統進行植物配置,共有植物89科450種近20萬株。1997年9月根據市委市政府指示,免費向社會開放。
植物遊覽區位於園東部,分為裸子植物區、被子植物區。該區按照植物進化過程中觀賞價值較高的類群,建有松柏、牡丹、月季、竹、柳、菊、丁香等園,通過植物的分類向人們展現各種植物在不同季節中奇特的樹姿、豐碩的花果和絢麗多姿的色彩。觀賞溫室區位於該園西部,是由熱帶、亞熱帶、沙生多漿類植物溫室和盆景園組成的大型建築群。溫室是由三個互相銜接的大型立體三角造型建築構成,室內種植了大王椰子假檳榔、魚尾

公園風光


2004年3月濟南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園區及其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改造,總體方案由上海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計劃總投資7000萬元。項目主要包括:三個大門改造、三組服務建築改造、新建生態棧橋、生態廣場,並對園區的水系、道路、廣場、綠化等進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植物園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改造建設


改造建設的主要內容有:
1、三個大門:原有北門、東門、東南門拆除,新建具有現代氣息的大門,以飄板式大門作為入口通道,大門廣場設置大型景觀燈柱,使夜景與城市主幹道融為一體。
2、生態棧橋:總長820米,平均寬2.7米,主體為鋼結構,西起植物園西南角玉綉河廣場,東至東南角的生態廣場,空間格局上呈“S”形,蜿蜒穿過植物園南半部。生態棧橋所賦予的主題是連接園內南區各景點、設施和水系,補充和完善原有步行系統,擴大空間景觀布局,起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即節省了地面空間,又保留原有綠化面積和園林景觀,使城市生態更加完善。
3、三組服務建築:主體均為鋼結構,外觀裝飾是玻璃幕牆。東門服務建築位於植物園東側,地下一層地上局部二層,建築面積約2200m2 ;映日湖服務建築是園內映日湖的濱水建築,面積近2500m2,生態棧橋自建築二層穿過,既是景觀地又是觀景地;西南角服務建築是三層鋼結構,面積約1200m2,西臨玉綉河,通過六順門到玉函路,把園區景觀與玉綉河廣場融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4、生態廣場建設:新建的生態廣場,是一處以綠色植物為主體的大型室外演藝廣場,設計新穎,造型優美,六株大型塑樹使人造景觀與自然植物溶為一體,外圍以厚重的綠色植物做背景以加重廣場的生態比重,配套設施完備,能同時容納5000餘人,滿足各種文藝演出,看台下附設了1200平米的商業鋪面,不僅是整個園區最精典的休閑娛樂空間,也為我市增添了一處環境優雅的露天公共集會場所。
5、玉綉河:2004年市政府決定對玉綉河進行改造。中水站的建設是濟南市玉綉河綜合治理的重點項目,是濟南市節水保泉的重要措施之一。
整個工程包括玉綉河沿岸景觀改造和中水再利用工程。玉綉河沿途分設四個中水處理站,採用國際先進的ETS處理系統分三級進行處理,除去水中的、氮、氨、磷、有害細菌及有機物等,日處理能力7500噸。使處理后的污水能夠重新用於噴泉、景觀的布置,綠化灌溉,補充河道等,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玉綉河及其周邊環境的改造,改變了玉綉河周邊的自然環境,為市民提供了又一休閑、遊玩的場所,成為濟南新的風景線。
6、園林景觀:主要包括經十路景觀帶、舜耕路景觀帶和園內水系改造:景觀帶平均寬25米,由大型林蔭樹組成主要骨架,營造城市大山水的概念,將樹林、山丘、木質小品等原生態景觀與開放公園相結合,達到人與自然統一。水系改造主要包括映日湖、薔薇池、荷花池三處水面,共擴大水面4500m2,鋪設道路、廣場近5000m2,使水系景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過這次大面積的綜合改建,與經十路拓寬、玉綉河綜合治理及體育中心周邊環境整治后的景緻相映成輝,並成為泉城市民及國內外遊客樂此不疲的又一處絕佳勝地。
7、植物園在綜合改造后,其功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原來的科研科普與遊覽為重點的植物園轉向市民遊玩、休憩、鍛煉身體的公共開放綠地,市政府決定在濟南東郊新建植物園,為原植物園進行更名。從2006年3月開始向廣大市民征名,於9月22日,確定將濟南植物園更名為泉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