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武

龍芯之父

胡偉武,1968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黨員,1996年3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1號”研製組組長,全國青聯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黨的十九大代表。

2020年8月,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人物履歷


胡偉武,男,漢族,1968年11月生於浙江永康。曾就讀於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學
1986.09——1991.0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大學本科學習;
1991.09——1996.03,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博士研究生(免試直接攻讀),獲工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計算機專家夏培肅院士);
1996.03——1997.06,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研究員(1997.06—1997.07 參加第一屆863高級技術人才培訓班);
1997.07——2000.02,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0.03——,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 ;
2012年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2017年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研究方向


微處理器設計、計算機系統結構、集成電路設計等。

科研成果


項目

1、“四核龍芯通用CPU研製”,國家863重點項目,負責人,2008.1-2010.12
2、“計算機系統結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負責人,2004.1-2007.12
3、“高性能多核CPU結構設計及原型系統研究”,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負責人,2007.1-2007.12
4、“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晶元設計”,國家863項目,負責人,2005.5-2005.12
5、“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全定製實現及系統集成”,國家863項目,負責人,2002.10-2004.6

成就

虛擬共享存儲系統
胡偉武實現了一個虛擬共享存儲系統,並以自己女兒命名JIAJIA(佳佳),該系統實現鎖的高速緩存一致性協議,並在國際上的同類系統中首次實現了把多台機器的內存空間組織成更大大的共享空間。佳佳已被二十多個
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科研單位使用。
2001年,胡偉武出任龍芯CPU首席科學家,在中科院計算所李國傑所長和唐志敏研究員的領導下,率領幾十名年輕骨幹(其中科大校友佔一半)日夜奮戰,2002年9月28日,中國第一枚通用CPU龍芯一號成功發布,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無芯”的尷尬歷史。

研製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時零8分,是一個在我國計算機領域裡值得永遠銘記的時刻。從那一刻起,中國人結束了只能用外國人的CPU造計算機的歷史,中國計算機事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翻開這一頁的就是胡偉武,是他帶領科研人員以高度的愛國情懷和創造精神,歷經拼搏,研製成功我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晶元。
研究過程
從2001年3、4月份胡偉武主動請纓組建CPU設計隊伍,到2002年8月第一個完全自主設計的通用CPU在200多MHz的主頻下跑起來,這一驚人的速度,得益於正確的技術路線和一幫全力拚搏的年輕人。
研製開始時,胡偉武與同事們就確立了三條技術路線。一是堅持高起點,從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入手,走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這是根據國外的成功經驗,通過高端通用CPU的發展來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二是堅持兼容性設計,他認為不兼容設計是導致我國處理器設計技術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兼容性設計當作通用處理器的生命。三是堅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設計中的每一步都經過反覆驗證。這也是胡偉武的作風使然。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要踏實工作,“把工作做紮實了”。他把所訓里的“求實、創新”發揮為“求實,求實,求實,創新”,就是針對目前國內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現象提出來的。有了正確的技術路線和求真務實的作風,研究工作就有了主心骨。通過現代EDA工具,研製組成員迅速補充和掌握了微電子知識和技術,為龍芯的成功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任務

胡偉武
胡偉武
胡偉武正在從事的主要科研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并行處理系統結構,主要是共享存儲系統結構;二是高性能處理器系統結構及處理器設計。
在并行處理系統結構方面,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後作為技術骨幹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攀登計劃項目及中科院“九五”攻關重大項目的研究,畢業后承擔了中科院院長創新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全國首屆優秀博士論文專項資助項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共享存儲體系結構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共享存儲系統訪存事件理論模型及存儲一致性框架模型;提出了基於鎖的高速緩存一致性協議;並在上述工作基礎上研製出JIAJIA共享虛擬存儲系統。
在處理器體系結構和處理器設計方面,2000年起開始主要從事處理器系統結構的研究和高性能處理器的設計,承擔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項目“龍芯處理器設計與驗證系統”的研究工作,是“龍芯”處理器的主要設計人員。已經基本完成“龍芯-1”的物理設計。“龍芯”處理器的設計與驗證系統已於2001年10月通過中科院組織的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龍芯”處理器的體系結構和設計方法先進。龍芯項目已經被科學院列入知識創新重大方向性項目,且成為國家“863”重大招標項目。
2002年9月份,龍芯投片成功,其功能相當於奔騰II,這在我國計算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我國研製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的典範之作。將為國家安全和國防事業發揮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申請專利五項。

人物評價


“他的民族情結非常強烈,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張福新說,“胡老師”崇拜毛澤東,不是盲目,而是發自內心。因為在胡看來,帶領工農靠幾把槍打天下,取得民族解放,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胡身上也有這種抱負,還滿懷民族復興的責任心。
“胡老師希望改變這種落後的局面,帶領中國重回世界科技巔峰。”張福新說。 “我剛進所里的時候,他可以說是個翩翩美少年,有君子之風。但是,這幾年壓力非常大,研發、管理、教育,耗去了他的青春,現在蒼老了一些,才41歲,白髮都白很多了。”張有點嚴肅地說,胡偉武現在是人大代表,“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及基礎軟體產品的簡稱)項目評委,也是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助理。
胡偉武的理想主義色彩,可以從他幾年前的一篇名為《我們的CPU》中看出。這個受到中科院院士李國傑鼓舞而走上“龍芯”研發之路的博士,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文字敘述了龍芯1號的誕生過程。
他說,當初,李國傑在所里倡導中國CPU研究,他參與了籌備。但讓他感到“深深誘惑”的是一次母校之旅。2000年10月,他回中國科技大學招生,順便到本科實驗室,結果看到他與同學10年前完成的處理器畢業設計。這讓他睹物傷情,想起玩命的日子,他有“一種重操舊業的衝動”。於是他給師兄、計算所系統結構室主任唐志敏打電話說,一兩年內,如果不把通用操作系統boot起來,“提頭來見”。回所里后,他便開始了龍芯之旅。2001年8月19日,他實現了諾言,龍芯處理器成功啟動了LINUX系統。
“當login提示符出現在屏幕上時,計算所北樓309房間一片歡呼。”他寫道,而背景則是,一年多時間,“沒日沒夜、玩命的”時光。
但是,奉獻與毛主席思想有直接關聯嗎?顯然是。
胡偉武的公開觀點就是,要“用毛主席思想武裝龍芯課題組”,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搞龍芯研發”。他說,學習毛澤東思想,要學三方面:一學精神,不怕困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學方法,抓主要矛盾,從實踐中學習;三學堅定立場,龍芯根本出路在於為人民服務,讓中國50%~60%的人享受到信息化的好處。
胡偉武顯然實踐了毛澤東思想。2001年至2005年的所有國定大假,他的團隊只休息了兩個春節。他說,他的導師夏培肅院士和李國傑院士是他的榜樣,他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跟國家、跟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在胡偉武那裡,破除處理器產業壟斷,就是數字領域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他說,毛澤東帶領的共產黨與工農,之所以能打勝仗,就是“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結合得好”。國家對處理器自主創新的重視,是“普遍性”,龍芯的“特殊性”在於,CPU就是晶元領域的“珠穆朗瑪峰”,是信息產業發動機。
毛澤東思想還被他用在了龍芯產業化路徑上。他說,如果滿足於做個小軍閥,佔個小地盤,龍芯很容易生存,但“龍芯”是在“打江山”,共產黨人從成立到建國28年需要一個過程,龍芯也是,不能滿足於小地盤。
他套用毛澤東《論持久戰》寫了《論龍芯的持久戰》。其中表示,龍芯目標定位是實現中國信息產業的“自主可控”,需要長期“造反”,“把天翻過來”,是重建世界,而不是在英特爾(博客)、微軟控制格局下增磚添瓦。而這,則需要圍繞龍芯處理器,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

獲得榮譽


2018年“CCF王選獎”
中央國家機關2000-2001年度傑出青年
中國科學院第七屆傑出青年全國第七屆青年五四獎章
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胡偉武獲選“CCF王選獎”
胡偉武獲選“CCF王選獎”
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00年獲中科院第五屆優秀青年稱號
2000年獲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
1999年獲全國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
1996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1995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2020年9月10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

個人作品


出版書籍

書名簡介
《計算機體系結構基礎 》從微處理器設計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學科完整性,強調體系結構、基礎軟體、電路和器件的融會貫通。
《計算機體系結構基礎(第2版)》 這是一本強調從實踐中學理念的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教材。

學術論文

Weiwu Hu,Shared Memory Architecture, Higher Education Press, July 2001
Weiwu Hu, Jian Wang, Xiang Gao, Yunji Chen, Qi Liu, GODSON-3: A Scalable Multicore RISC Processor with X86 Emulation, IEEE Micro, 29(2), 2009
Weiwu Hu, Jian Wang, Xiang Gao, Yunji Chen, Micro-architecture of Godson-3 Multi-Core Processor, hot chips 2008
Weiwu Hu, Jian Wang, Making Effective Decisions in Computer Architects" Real-World: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with Godson-2 Processor Design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4): 620-632 July 2008
Weiwu Hu, Jiye Zhao, Shiqiang Zhong, Xu Yang, Elio Guidetti, Chris Wu, Implementing a 1GHz Four-issue Out-of-Order Execution Microprocessor in a Standard Cell ASIC Method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2(1):1-14, January 2007
Weiwu Hu, Rui Hou, Junhua Xiao, Longbing Zhang, High performance general-purpose microprocessors: Past and future,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5):631-640, September 2006
Weiwu Hu, Fuxin Zhang, Zusong Li, Microarchitecture of the Godson-2 processor.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43-249, 2005.2.
Weiwu Hu, Zhimin Tang, Microarchitecture Design of Godson-1 Processor,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03,26(4): 385-394
Weiwu Hu, Weisong Shi, and Zhimin Tang, Optimizing Home-based Software DSM Protocols, Cluster Computing, 4(3), 2001
Weiwu Hu, Gang Shi, and Fuxin Zhang, Communication With Threads in Software DS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Oct., 2001
Weiwu Hu, Dynamic Data Prefetching in Home-based Software DSM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6(3), May, 2001.
Weiwu Hu, Fuxin Zhang, and Haiming Liu, A New Home-based Software DSM Protocol for SMP Clust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Euro-Par Conference, pp. 1132-1142, Aug., 2000
Weiwu Hu,Weisong Shi, Zhimin Tang, Write Detection in Home-based Software DSMs, in Proceedings of EURO-PAR’99: Parallel Processing, 博導計算機軟體與理論5:909-913, 1999
Weiwu Hu, Weisong Shi, Zhimin Tang. JIAJIA: A software DSM system based on a new cache coherence protocol. In Proceedings of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PROCEEDINGS, 1593: 463-472 1999
Weiwu Hu, Weisong Shi, and Zhimin Tang, Reducing system overheads in home-based software DS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Processing Symposium, IPPS, 1999, pp:167-173
Weiwu Hu, Peisu Xia, Out-of-order execution in sequentially consistent shared memory systems: simulation results,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6):491-500,1997

人物訪談


胡偉武:促進我國信息產業 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2017-11-03 來源:科技日報
胡偉武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參加十九大,有很多體會,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量的持續積累為完成歷史性變革這個質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牢記使命,發展以CPU為代表的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促進我國信息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第三,發展核心技術產業,不僅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而且要耐著性子堅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