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臧家村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 廣東省雷州市企水鎮下轄村
- 山東平度市崔召鎮下轄村
- 山東龍口市北馬鎮大陳家片轄村
臧家村
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徠臧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43′。瀕臨黃海之濱,東村河從轄區穿過。東與成家村、西河崖村為鄰,西隔東村河與中房村相望,南與廟頭村、黃家村相連,北隔東村河與石人泊村相對,距市政府駐地11公里。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臧姓先祖臧鐸自安徽省合肥縣西竹林村遷居此地建村,以姓命名臧家村。
臧家村自建村起,先後隸屬於嵩山社、東村區、鳳城鎮管轄。2001年底隸屬旅遊度假區。全村轄區總面積約為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公頃,蔬菜地15.33公頃,荒草山坡地200公頃,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486戶,1329人,有臧、張、李、車、徐、劉、楊、王、尹、叢、修、姜、趙、駱、紀、倪、許等17姓,均為漢族。 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4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8.6%、58.6%、2.8%,人均純收入3649元。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在本村建接官廳1座。 1942年9月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殘部逃竄,本村始告解放。 1947年11-12月國民黨軍第五十四師侵佔鳳城,全村人被迫轉移外鄉,時達一個月。 1948年全村80%的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3年6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7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5年10月治理東村河臧家河段河壩。同年冬全村家家戶戶拉上電燈,用上電網供電。 1986年春在東村河臧家河段建起漫水橋。 1990年11月全村居民吃上了自來水。 1999年9月全村戶戶用上純凈水。同年11月本村開設集市,逢農曆二、七趕集。同年12月全村安上了有線電視。 2000年4月修建本村北接煙鳳一級公路的柏油路。同年10月全村85%的戶安裝了電話。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2公斤,總產25.56萬公斤。1980年,糧食畝產350公斤,總產66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了400公斤,比1980年增長了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39公斤,總產39萬公斤。臧家村地處平原,水利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有種植蔬菜的習慣。過去因種植技術落後,品種單一,蔬菜產量、產值一直很低。1949年,每畝菜園產值200元左右。集體化后,各生產隊種菜園0.33公頃,每年產值500元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種植技術的革新,種植結構的改革,蔬菜品種的多樣化,本村的蔬菜業獲得很大發展。1983年,蔬菜的畝產值達到1000餘元。1988年,菜農臧金川建起全村第一個蔬菜大棚。1990年,畝產值達到8000餘元。2000年,本村已建起塑料大棚179個,塑料大棚的蔬菜畝產值達到1萬餘元,總產值410餘萬元。本村地處黃海之濱,海上捕撈的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建國初期,本村有臧京林、臧澤福弟兄從事海上作業,時有木帆船2隻,從業人員七八個人。由於捕撈工具和技術落後,捕撈量不大,收入甚微。1964年,捕撈船隻發展到5隻,從業人員達到25人。1994年,本村發展起海水養殖,養殖扇貝1.33公頃,從業人員8名,因管理不善以及自然災害,所收無幾。 1993年,又先後發展了養豬、養雞、養牛、養兔、養蠶等,由於形不成規模,收入不多。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716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105萬元,林業收入203萬元,畜牧業收入288萬元,漁業收入110萬元,其它收入10萬元。第二產業建國初期,本村僅有小手工業。時有臧慶本的鐵匠鋪,臧海照的木匠鋪,臧奎斌的油坊,從業人員13名,收入不高。1978年以後,臧家村成立了修配廠、草制藝品廠、麵粉廠,從業人員30餘人,常年收入6.1萬餘元。20世紀末,私營企業已達10家,常年產值17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260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330萬元,建築業收入270萬元。第三產業建國初期,本村有一處群眾入股的供銷社代銷店,經營小百貨、油鹽醋茶,負責人臧東川。1978年,由集體經營變為私人經營。改革開放后,先後發展4處商店,1處屠宰兼燒肉鋪,1處農藥店以及販魚、賣服裝等行業,從業人員15名,常年總收入20萬元左右。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人,收入125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0萬元,服務業收入70萬元,商飲業收入45萬元。
文教科技清代,本村有臧玉齋主辦的敘樂義塾。清末、民初時,有李東侯主辦的直方家塾。1934年,村開辦了學堂,為海陽縣第115小學,教師王啟西、成美玉。兩個班,90餘名學生。1942年9月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設完全小學,1948年停辦。1948年冬恢復初級小學。1962年,成立臧家完小,有教學班7個,學生380人。1970年,臧家完小改為臧家聯中,學生160人。到2000年,臧家聯小有11個教學班,教師22名,學生360餘名。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臧家聯小考入鳳城初中的考試分數和人數,歷年位列全鎮前茅。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0人。人民生活建國初期,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1975年,人均糧食200公斤,收入40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300公斤,人均收入3664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8輛,摩托車250輛,彩電380台,電冰箱180台,電話360部,洗衣機30台,手機、BP機20多部。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78年,村統一規劃了街道,街兩邊挖起了排水溝,房屋建設漸趨統一。2000年,村投資10萬餘元,用柏油硬化村內街道800多米;投資4萬餘元,在村內主要街道安裝上路燈。到2000年,興建樓房3幢,瓦房鱗次櫛比,屋內寬敞明亮,街道硬化3500多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集體福利1958年,村裡集體辦了幼兒園,建立了保健站。1969年,建起合作醫療站,保障了村民的身體健康。1975年,村投資20萬元,村民用上電網供電。1991年建水塔,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8年,為改善村民吃水問題,購置自來水凈化設備,村民吃上了純凈水。1999年,安裝上有線電視。2000年,全村80%的農戶安裝了電話;修築柏油路1條,主要街道兩旁安裝了路燈。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王建仁在石人泊村經王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10月成立黨支部,王建仁、徐文林先後任黨支部書記,后依次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臧慶祥、修宗義。在黨組織領導下,成立了8個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霸、土地改革,成立支前隊伍和子弟兵團,送軍鞋、軍糧,協助解放軍作戰。1949年黨組織公開,全村有黨員9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61名。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1955年成立了4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走上集體化的道路。1949-1994年,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臧慶祥、臧英臣、駱秉金、臧明源、臧煥准。1994年起,臧進軍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9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村長先後有臧慶祥、姜連開、臧雲全、臧英臣等。1958年9月,村政府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大隊長先後有臧明洲、張全等。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大隊革命委員會,革委主任臧明洲、駱秉金。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主任先後有臧慶福、臧秀全。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青年、治安、婦女等組織,臧秀全任主任。1999年5月,臧進軍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本村多次被評為煙台市村鎮建設明星村,海陽市文明村、科普村、蔬菜規模經濟村、生產蔬菜先進村。
臧家村自古以來就有春節表演大秧歌的習俗。海陽大秧歌是膠東三大秧歌之一,臧家大秧歌又不失為海陽大秧歌的佼佼者。在繼承海陽大秧歌優美的風格之外,不落俗套,增添融匯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人新事。在表演,唱腔,服裝等方面又有其獨到之處。有表演粗狂奔放,風趣質樸,詼諧幽默等特點,表演所到之處,觀眾贊聲四起。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臧家村自古還有表演戲曲的習俗,演員都是村裡的農民業餘演員。解放后,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素質的提高,1962年,由臧學芝、臧佩岳等人倡導,在當時三年困難時期剛剛過去,資金相當短缺的情況下。由村支部籌集一部分資金,再由本村在外地的遊子義捐一部分資金,購置了大批戲裝、道具,成立了臧家劇團。並聘請名師教練,排演了《天河配》、《七仙女》等劇目,還排演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多部當時風行的革命歷史樣板戲。每到要排演劇目的時候,觀眾可以以“人山人海”來比喻,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甚至有距離50里以外的觀眾都來爭相觀看。所以當時的臧家劇團在當地風靡一時。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2008年,村裡新建了辦公大樓。在大樓門前,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內設籃球場、雕塑像、音響、花壇、彩燈,和大批的健身器材。每到節假日或晚上,都會有大批村民來這裡唱歌、跳舞、健身。給村裡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臧家村[山東煙台市海陽區下轄村]
村民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