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國

阮國

阮國是商朝時期由皋陶(封地在偃)裔孫阮髡建立的諸侯國,其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

歷史沿革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在商紂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伯帥師伐密”,周原甲骨163號上又有“今秋,王西(是)克往密”,這就是《詩·大雅·皇矣》上說的“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的事。周文王利用密須侵犯阮國並向都城共(今涇川縣城北水泉寺涇州古城)進發的機會,出兵征討。不但佔據了阮國的地方,還在第二年把投降的密人遷到了程(今咸陽市東北的漢安陵一帶)。阮國滅,國人相約以國名為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

文化遺存


據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統計,涇川境內共發現商周文化遺址42處(不包括以後新增加的內容),遍布全縣各個鄉鎮,有些遺址暴露面積大,內含豐富,大多數遺址埋藏較深,地面只能撿到少量陶片。由於當時的認識水平有限,還不能準確地區分商與周的區別,所以這些遺址中不排除含有先周文化的可能性。當地學者劉玉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次官山植樹造林大會戰時,在官山林場的一個深山溝里撿到兩件陶器,一罐一鬲,當時認為是西周器物,現如今看應屬先周劉家文化類型。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商周時期阮國境內的廣大地域都有居民居住。以蒜李坪遺址為例,調查時這裡正在進行改土大會戰,開挖區正好在遺址中心區,地里到處是灰燼陶片,還有很多殘破的陶器,以罐鬲為最多,還有相當比例的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片。客省庄二期類型的紅黑陶片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繩紋和素麵陶片等,這是劉玉林在普查中見過的遺物最豐富的遺址。也許在那個戰天鬥地的年代里還有不少重要遺址被連根挖掉,只是沒有碰上文物普查隊,沒有做好記錄罷了。再加上這裡出土過晚商銅鬲,使-些學者誤認為這裡是一個封國的所在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涇川水泉寺有共池和盤頂子夯土台遺址。共池在今水泉寺(今城關中學)院內,為一長方形石砌水池,中有瓦亭,方廣-畝,是史學公認的、史書上記載最早的共邑(或曰國)或阮共的唯一標誌,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被列為涇州八景之一,名曰”共池涌碧”。1980年前後被填平,遺跡尚在。
盤頂子夯土台遺址,在今城關中學西約半里許的高山崗上,南北向長約25米,寬約12米,夯土厚2-3米,頂部平坦,一畝有餘,正南土台正中,出土過一個倒扣的繩紋陶罐,口部墊一塊近方形的白色石板,內有人頭骨和硃砂粉未,台基周圍為大片的商周文化層。2013年經甘肅省考古所、西北大學、慶陽師專等有關專家進-步考察,均認為為商周建築無疑,但在功能上認識尚不一致,有城墻、瞭望台、將台、墓葬、祭壇等看法,有待進-步確認。不論是什麼,在商周時期生產工具非常原始落後的情況下,要在高山頂上築起這麼高大的土台決非易事,它肯定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功能。
涇川境內出土青銅器的地點九處,城關水泉寺出土商代青銅劍鞘一件,玉都下坳出土商代銅觚、銅爵各-件,涇明蒜李商代墓出土銅鬲-件,涇明出土商代素弦紋鼎一件,城關瑤池西周墓出土獸面紋象頭足青銅獻一件,城關蔣家出土西周渦紋青銅鼎-件,窯店西門出土西周蟬紋青銅鼎-件、黑河焦村出土西周青銅鼎、簋各-件,黨原出土青銅車軎鑾鈐等車馬器。這九處地點出土的器物多是-地一件,最多的只有兩件。把這九處地點出土的器物全部加起來,還不如密須國境內一個墓葬出土的多。但從時代上看,阮國銅器的年代要比密須國銅器的年代為早,以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銅器為例多為成王康王時期,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銅器也大多是這一時期的,有些還可能是昭王。穆王時期,武王以前的銅器較少。

阮國疆域


與阮國為鄰的密須國,意見比較集中的看法認為在靈台縣境之西,上世紀八十年代涇川學者劉玉林在靈台縣東的雷家河考察時徵集到四件印有“崇密”陶文的陶器,二件灰陶雙聯侖,二件灰陶罐,這些陶器是戰國時期的器物,在古代,如無特殊原因地名是不會輕易更改的,密字陶文在雷家河的發現說明密須國的疆域己達到了今靈台縣的東境,橫貫縣境東西,一個方國絕不是指一個城市,而是以這個城市為中心的一大片疆土,可能包括了今靈台縣的大部分地域。
阮國的疆土同樣也不是指-個城市。從涇川出土商周銅器情況看,東部有涇明蒜李,出土商晚期有族徵文字的獸面紋鬲,墓中有腰坑、殉狗;南部有黑河焦村,出土西周銅鼎、銅簋各一件,劉玉林聞訊前往調查時,銅器己被文物販子買走,只見到幾件殘破的陶鬲陶罐,現場堪查確認,出土地點應為一處西周家族墓群。西部有黨原,出土過商周時期的鑾鈴、車軎等車馬器,傳說八十年代初,這裡有人把獸面紋銅簋買給了廢品收購站。北部有玉都下坳,出土過商代銅觚、銅爵。由此可以看出,阮國的礓域應東到蒲河、南到黑河、西到黨原、北至紅河一帶,基本上包括了今涇川全境。以自然山河為界可能是古今劃分疆域的貫例。而共池正處在這一地域的中心,應是阮國的國都所在地,這個國都就是共。所以,共不是國名而是邑名、城市名、國都名。再從現存文物古迹及古地名考察,水泉寺有共池是古今史學界公認的共的唯-標誌,而水泉寺村有阮陵,阮陵的具體位置因年代久遠尚待考證,但古地名卻-直延用至今,民國以前水泉寺叫阮陵鄉,民國時期修建的水利灌溉渠叫阮陵渠,清乾隆年間定名的涇州八景之-的"共池涌碧"也都在今水泉寺。阮陵和共池都是不可移動的古迹,二者長期並存三千多年,如果說是兩個方國,阮國國君的陵墓怎麼會埋在共國的國都?很明顯阮與共的關係就像中國和北京、甘肅和蘭州、慶陽和西峰一樣,前者是指整體,後者是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