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位於歐洲西北角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丹麥語:Skandinaviske halvø,瑞典語: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語: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芬蘭語:Skandinavian niemimaa),位於歐洲西北角,其瀕臨波羅的海、挪威海及北歐巴倫支海,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至芬蘭,意為“斯堪的納維亞人居住之地”。
“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n)一詞源自條頓語“skadino”,意為“黑暗”,再加上表示領土的後綴-via,全名意為“黑暗的地方”。因半島 地處高緯、冬季黑夜很長而得名。
斯堪的納維亞 半島有兩個國家即西部的挪威和南邊的瑞典,斯堪的納維亞山脈(Scandinavian Mountains)橫亘於兩個國家之間,整個半島長1850千米,面積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最大的半島,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半島的氣候屬溫帶 氣候,其北端嚴寒。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和北部為挪威領土。南臨北海,西、北濱挪威海和巴倫支海。領土狹長,南北長1770千米,東西寬6.3-434千米。國土2/3為山地。沿海多島嶼。挪威地形的特點,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峽灣。松恩峽灣最著名,伸入內陸180千米,寬5千米,入口處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現代冰川700多條,面積有5180平方千米。
挪威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雖地處高緯度,但大部分地區仍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挪威工業發展很快,人口增長率低,國民生產總值躍居歐洲前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為瑞典領土。西臨挪威,東北接芬蘭,東濱波的尼亞灣,東南瀕波羅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峽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國土南北長1574千米,東西寬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貼近西北邊境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系一系列塊狀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凱布訥山,海拔2123米。礦藏以鐵礦為主。大部分地區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羅的海的影響,氣候較溫和。冬季南北溫差較大。降水量西多東少。河流短小流急,雖水量充沛但通航價值不大。全國水力資源豐富。它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比“千湖之國”的芬蘭還多四成。最大的湖有維納恩湖。許多湖泊之間都有河流溝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一小部分屬於芬蘭的領土。最高點哈爾蒂山位於芬蘭與挪威的邊界上。海拔1328米。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山脈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第一階是諾
爾蘭高原,第二階是緩傾的丘陵,第三階是海濱平原,不少地區十分低洼,廣布湖沼。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範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
中西部縱貫著長1700千米、寬200-600千米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海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沿岸平原。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西坡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坡溫帶大陸性氣候,一般屬寒溫帶氣候。全年盛行西風和北風,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氣溫顯著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僅-15℃左右;降水比較豐沛,西部沿海地處山脈的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但背風的東部只有450-750毫米。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大部分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納維亞人能夠理解彼此的標準語言。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屬芬蘭-烏戈爾語系,與斯堪的納維亞的語言(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不同,比較接近匈牙利語。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