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潮港,國家一類口岸,全國重點漁港。區域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萬人。
2012年,原蘆潮港鎮和原申港街道合併,成立南匯新城鎮。
蘆潮港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臨港物流園區,並緊靠東海大橋,與洋山深水港隔海相望,西側由200米寬森林綠帶與臨港重裝備園區相接,南面臨海。
蘆潮港漁村
蘆潮港分城區是南匯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區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萬人;產業區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宛如鑲嵌在
臨港新城中的一塊天成寶玉。在與兩大產業園區及洋山深水港的積極互動中,蘆潮港分城區將不斷獲得提升,成為一個充滿魅力與活力,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突顯生活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濱海城鎮。蘆潮港分城區水陸交通發達。海上出蘆潮港碼頭到浙江寧波、
舟山、普陀山、大小洋山等地,在一、二小時之內。陸路距離海港新城5公里,距離洋山深水港32公里,距離浦東國際機場27公里,距離上海市中心52公里。緊鄰
滬蘆高速、兩港高速、東海大橋、區內有D2,D3 大道與臨港物流園區和重裝備產業區貫通。規劃中的輕軌與磁懸浮列車將成為連接蘆潮港與
上海市區及空港的重要通道。
全境成陸於20世紀初,
南匯縣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築彭公塘后,灘塗東擴南移,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築李公塘。兩塘間經墾殖逐漸形成村居。清宣統三年(1911年),民國臨時政府時,現外中村一帶已建有鄉村政權“閭”。蘆潮港地區因長江、錢塘江兩江匯流積泥沙成灘,成椎形入海,故名匯角;解放后,為紀念烈士黃茂春,建鄉時名匯茂鄉。1958年冬,蘆潮港地區建萬畝果園,后就以果園冠名,1966年9月開始稱果園人民公社。1993年3月,果園鄉和原
蘆潮港鎮合併建鎮,因有通海蘆潮港港口,故定名為蘆潮港。
境內土地平整,南略高。土質為典型的鹽鹼沙性土。氣候四季分明,受海洋季風影響,春多東南風,夏天氣溫低於南匯縣西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5.6℃,雨量1085毫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2012年,原蘆潮港鎮和原申港街道合併,成立南匯新城鎮。
蘆潮港海灘
解放前,漁民下海捕魚主要從“擱頭港”出進。因“擱頭港”出灘較遠,淤泥多,道路泥濘難走,於是有的漁民從“擱頭港”東側密集的蘆葦中向東南出海,漸漸地從蘆葦中踩出一條小路。以後,走這條路的人越來越多,日積月累,路越踩越寬,也越踩越低,經過幾次潮汛,低陷的路面衝出一條有5米寬的深漕。大約在民國24-27年(1935-1938年)間,漁民給這條深漕隨意起了一個名字叫“路潮港”。以後,地方政府和當地人也沿用這個地名。 1960年,南匯縣人民政府在“路潮港”口建三門節制水閘,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宋日昌為水閘題名時,用諧音改成蘆潮港,后一直沿用至今。
蘆潮港地處長江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環境優美,風物宜人,是上海桃花節的發源地。西側200米寬的綠帶將蘆潮港與重裝備產業區隔開,形成天然綠色屏障,矗立蘆潮港河岸。東南面大片桃園杉林映帶左右,每年三、四月間,桃花吐艷;秋冬時分,
杉葉飄落,別有一番風味。分城區四周碧水環繞,主河道蘆潮港河規劃寬度60米,北接浦江,南通東海,在入海口形成天然的漁人碼頭。
蘆潮港
蘆潮港傳統的漁業、種植業及旅遊等特色產業已使其在臨港新城內獨具 先發品牌優勢。規劃中的“海洋生態文化港”是上海唯一的集海鮮交易、餐飲、觀光娛樂、休閑體驗於一體的複合型休閑觀光漁港。蘆潮港車客渡碼頭將進行大規模的重建,改造完成後,常年客流量將從現在的150萬人次增至3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