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長江鎮的結果 展開

長江鎮

湖南省衡山縣長江鎮

長江鎮位於衡山縣城東北部13公里處。東隔湘江與衡東縣相望,南與衡山縣城開雲鎮毗鄰,北與湘潭縣接壤,西與沙泉鄉搭界,為三縣交界之地,是衡山的“北大門”。湘江流經該鎮長達30華里,故名“長江”。

歷史


1956年屬石橋鄉
1958年屬長江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長江鄉
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中

地理環境


長江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地下聚寶藏金。現探明的有金、煤、石灰石、陶泥、瓷泥、耐火泥、雲母片等珍貴的稀有礦藏十多種,特別是紫砂陶泥,蘊藏量大,質地好,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長江鎮地處湘江流域,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糧食產量居全縣各鄉鎮之首,被人們譽為“衡山第一糧倉”。長江鎮在農村經濟結構上加快調整步伐,非農產業發展迅速。長江的竹涼席市場遠近聞名。

行政區劃


長江鎮[湖南省衡山縣長江鎮]
長江鎮[湖南省衡山縣長江鎮]
現轄富台、新橋、孝子碑、石子、拓塘、林場、袁家沖、永豐、新泉、高橋、觀止、迴流、熬洲、新園、楊家園、麻塘、霞流沖、鐵坑、陽田、新蘇、石橋、橋坪、宋橋、金門24個村,242個村民小組,l個居委會,總面積74.4平方公里。

經濟


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開創了全鎮經濟建設新局面。鎮內12座小(二)型水庫,1345口山平塘以及大大小小的堰壩,為農業連年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鄉村煤礦、鄉茶場、塑料廠、凈水材料廠、建築公司、運輸裝卸隊等10餘家企業,為財政收入的逐年增長作出了貢獻。
199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172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231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686萬元,糧食總產量1.5萬餘噸,畝產1000公斤,人均純收入1781元。此後,整修渠壩27處,加固湘江防洪堤8處,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特色、高效農業和庭院經濟持續發展。完成貫穿全鎮公路砂改油任務18.6公里,維修與修復鎮、村公路53公里;架設電話線路113桿程公里,成為全縣村村組組通電話第一鎮;鎮建築公司、農械廠效益良好;席草加工起步快;鎮煤礦、鎮涼席大市場成為全縣明星企業,其中涼席市場年銷售額2000餘萬元;高橋、觀止村琉璃瓦系列產品遠銷全國6省市。199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是1987年的13.3倍。次年,出欄生豬29912頭,出籠家禽31472羽。
自2000年始,長江鎮抓住農業產業化結構進一步調整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大好機遇,將經濟工作穩步紮實向前推進。投資300餘萬元維修永豐、株樹湖防洪堤,重新保安牛皮塘水庫,加固董家壩、泉水壩,為農業豐收奠定基礎。全鎮普遍推廣良種良法等農業新技術,實現水稻優種率100%。同時,引進農業科技項目10個,確定科技示範基地3個,發展科技示範戶300戶,縣級優質稻基地、衡山黃雞生產基地得到繼續鞏固和發展。在不放鬆農業的基礎上,全鎮圍繞“實施工業興鎮,打造經濟強鎮”目標,依託交通、能源優勢,把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當作重中之重。
2002年,新落戶的果脯廠、皮蛋加工廠年產值分別為150萬元和200萬元。同年,通過技改,5家琉璃製品廠產品質量提升,銷售量增大。
2004年,新成立的新源牧業有限公司通過考察論證,利用荒山荒坡種草養鵝,用庫區淹沒水面和塘、壩水面養殖水產品,其中以鵝糞作飼料養殖珍珠蚌,以浮生牧放養商品魚,魚糞又當珍珠蚌飼料,形成主體、循環養殖模式。
2000~2005年,先後引進廣源鉀鈉長石加工、閩龍炭業、山東平瓦、閩航真空機磚、水渣粉磨、華興針織等外資企業12家,年稅收達150餘萬元。同時,鞏固改制后的鴻城紙業、長江水泥、觀止琉璃、柘塘竹木器加工市場。至2005年底,全鎮民營企業達46家。

交通


長江緊臨縣城,交通便捷。107國道縱貫南北,境內鄉村公路縱橫交錯,湘江四季通航。全鎮有主幹道9條、159公里,通往縣城和全鎮16個村民委員會,至仁化、城口鎮公路和附近平原村已都實現了水泥硬底化路面,開通了至湖南省汝城縣公路,至江西省崇義縣樂洞鄉、大余縣聶都鄉和內良鄉三條跨省公路,交通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鎮16個村委會都已拉上了程式控制電話通訊電纜,手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通訊便利。

旅遊資源


長江鎮歷史悠久,其歷史文化遺址的人文景觀資源較豐富。鎮內有保留完好的廣州會館、江西會館、湖南會館等古建築物。在自然景觀資源方面,萬時山,流經鎮內的錦江上游段,大片的生態林及萬畝毛竹林,風景秀麗,環境優美。長江鎮政府正在積極挖掘萬時山、古會館、生態林等資源的開發。改革開放后,該鎮認真抓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鎮交通便利,鎮至縣城和106國道兩條公路已水泥硬底化,村級公路也多數實現了硬底化,還開通了仁化至江西崇義、大余等跨省公路。有線電話、行動電話和閉路電視不斷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心小學被列為市一級小學,鎮兩次被評為省文明單位,2001年被省列為中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