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領導者
在學校中負有最高決策責任的管理人員
學校領導者是指在學校中負有最高決策責任的管理人員,主要是指校長。
學校領導者是指在學校中負有最高決策責任的管理人員。在中國,校長和副校長、書記和副書記屬於決策層人員,即學校領導者,但是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只設一名校長和一名書記,將各部門主任也吸納進決策層,因此在這些學校主任習慣上也被認為是學校領導者。狹義的學校領導者是校長。一般取狹義的範疇。
對校長的角色如何定位,特別是校長如何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影響著對領導者職責的理解,也影響對其素質的要求。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一般認為,學校是教育系統的基層組織,學校是集權組織,校長是基層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在校內扮演決策者和指揮者的角色;同時由於受到上級部門的管轄,他們又扮演著上級命令執行者的角色。傳統上將校長的職責定位於貫徹上級方針政策,組織好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工作,主要是面向內部進行管理。
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下,當資源配置的方式發生轉變的情況下,校長的角色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校長是企業家和內企業家兩種角色的綜合,即學校的“經營者”。一方面,他們具有內企業家的性質,他們受託於國家來管理學校,並受到資源、政策的限制,他們要在上級規定的範圍內開展工作,如國家所制定的課程,某一區域之間所制定的目標,都應該是執行的和落實的,他們必須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在上級領導和教職工之間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存在著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和學校發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這些新的要求不能是完全按照上級的指示亦步亦趨的去做,而是要有創造性的去做,要適應自己的區域中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是獨立的、有抱負的,必須是自己確定未來發展目標和有所作為的,故他所扮演的角色中首先要求他是一個戰略家,對未來的發展,有一種建立在整體的教育發展宏觀框架下的思考,必須強調其自主意識和主動發展的要求,同時他們又享受到由於國家下放部分權力而賦予的部分辦學自主權,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決策。
校長首先是教育戰略家,其特徵是具有個性化的辦學思想與思路,有較強的成就慾望,追求開拓和創新;其次校長作為聯繫上級與學校工作的中介,應具有較強的理解和執行上級方針政策、協調與上級關係的能力。最後校長既要嫻熟地把握學校這個基層教育組織全部複雜工作,又要學會放權,既能夠較為超脫地從整體上運籌帷幄,又能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把每一方面的工作能夠全面而周到的安排。這個定位強調校長要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亨利·明茨伯格觀點
亨利·明茨伯格認為基層管理者具有同發展人際關係、信息傳遞以及決策和決策執行三方面工作有關的十種角色。
在人際關係方面,他認為基層管理者首先是代表組織的挂名首腦,是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對外他們代表學校,但在某些大的方針上他們又要服從上級,不起決策作用;其次,他們是爭取外部支持的聯絡者;此外,他們還是指揮和激勵下屬的領導者。
在信息傳遞方面,基層管理者首先是獲得和加工內外部消息的信息監聽者。他們作為信息的接受和處理中心,從有關學校工作的大的方針政策到一些具體的信息,他都應該接受,然後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要儘快的接收和處理信息,並把信息轉化成行動。其次,他們是將外部有關信息傳達給內部成員的傳播者。他們向教職工傳遞信息,並善於把這些信息轉化成教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第三,他是把組織內部消息向外部公布的發言人。
在決策和決策的執行方面,首先他們是發動變革的企業家;其次,他們是處理危機的故障排除者;第三,他們是決定組織發展重點的資源分配者;第四,他們是同外界打交道的談判者。
(1)工作數量很大,步調緊張。作為中小學學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長的工作是很緊張的,每天的工作日程很滿;
(2)工作活動簡短、多樣、瑣碎。通常很多事情是以談話來解決的,這樣容易把瑣碎的事情排在前面而忽視了本身應該解決的大事;
(3)把現實的活動放在優先地位。刺激和反應的鏈條成為校長行為的一種模式,這容易導致校長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但缺少具有長遠目光的戰略思考。校長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做一個智慧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