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曲

即興曲

即興曲(Impromptu),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種器樂性特曲。“即興曲”一詞來自拉丁文expromtus,意即“現成的”“迅速的”。這種樂曲的格調是精緻、典雅,帶有即興創作的性質。

即興曲常採用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及變奏曲式等規範化的形式;大多為鋼琴獨奏曲,早期由舒伯特肖邦創作。

概念


即興曲是19世紀的一種抒情性樂曲。英文名稱原意為即興創作或一時的興緻,后發展為器樂短曲曲名。往往採用如歌的形式,例如F..舒伯特的作品90、142以及F. F.肖邦的作品29、36、51和《幻想即興曲》是這一體裁的典範作品。B.布里頓曾用此詞作為他鋼琴協奏曲中經修訂過的第三樂章的名稱。
即興曲
即興曲
19世紀的一種抒情特性曲。即興是指創作動因的偶發性而言,類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偶成”。F. 舒伯特的作品90、142以及F. F. 肖邦的作品 29、36、51和《幻想即興曲》是這一體裁的典範作品。所謂即興創作,就是不預先把譜子寫出來,而是在樂器上一面創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紀以後,即興創作已不流行,不管幻想曲也好,即興曲也好,都是把譜子先寫出來再演奏的了,但在格調上還是帶有一些即興創作的特點。

介紹


它原是鋼琴獨奏曲的體裁名稱,后也用於其他樂器的獨奏樂曲。它是即興創作的器樂小品,常由激動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組成,所以大多數是復三部曲式的。即興曲這個名稱是舒伯特創造的。它沒有明顯的體裁特徵,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即往往是一時靈感的流露。

背景


即興曲開始出現於十九世紀之初.是一種音樂格調具有即興創作性質的樂曲,但並不是真正即興創作出來的作品。在形式上,即興曲並不象幻想曲那樣自由,常常採用變奏曲、三段式、復三段式等規範化的形式。舒柏特寫過八首鋼琴即興曲,大都採用復三段式的形式;但音樂揮灑自如,並不受形式的束縛,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來的。如他的《降A大調即興曲》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象一首真摯純樸的歌曲。其中又分三個小段:第一小段中從容不迫的歌唱性旋律,在第二小段中變為強勁有力的和弦進行,好象昂奮熱情的語言,第三小段回復了第一小段親切如歌的主題。第二大段從頭至尾貫穿著三連音節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不息。其中也分三個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樣,兩頭比較平靜,中間向高潮發展。最後,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現。

4大調


1.降A大調,OP.29,作於1837年,呈獻給德·羅伯伯爵小姐,3段體。全曲以戲謔的形態貫通,左右手連續的3連音符的擺動音型非常迷人。尼克斯對其中段的評述:“像是泉水池裡的水泡閃爍著光亮,陽光就照在水面上。”
2.升F大調,OP.36,作於1839年,表現形態為敘事曲的敘述要素及夜曲冥想要素的綜合。此曲由晚鐘似的低音部上方,傳來憂鬱而富夜曲風格的旋律,接著的連續和弦轉為朦朧的歌唱,右手插入句終了后,夜曲風格旋律在三連音符音型伴奏下重現,此時轉為F大調。不久又回到主題,主旋律經過修飾並加以變化處理,尤其32分音符處理非常迷人。回到夢幻和弦,然後似煙霧漸漸消散,最後八度音突起,衝破原來的夢。
3.降G大調,OP.51,作於1842年,呈獻給艾斯蒂哈伯爵夫人,3段體。尼克斯評說:“開頭相對方向蛇行一般的二聲部律動及旋律,使人想起降A大調第一號即興曲,不過兩者個性截然不同。此曲完全是病態似的不安,有哀傷的特徵,鬆懈無力的半音階進行及三度、六度音之連續性搖動,使中段有很大的安寧感,且呈示了降D大調和弦的力與熱,有雄辯效果。不過,這裡還是有哀傷的半音階經過音,而那些憂鬱的、斷斷續續的伴奏一點也不快活。此曲雖非常優美,但整個在不健康、有待拯救的情緒中。”
4.升C小調,OP.66(幻想即興曲),可能作於1834年,呈獻給狄斯特夫人,由馮達納作為遺作發現出版。這首作品是肖邦二十四歲時(1834年)的作品,卻直到他去世之後,才在樂譜夾內被後人發現,於1855年出版。通過這一典故,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創作方面的嚴謹態度。

代表作


肖邦有一首《幻想即興曲》,它的曲名,意味著這個曲子既有幻想曲的特點,又有即興曲的性質。這首鋼琴曲也分三段,在第一段中,上下奔騰的快速旋律,表現出奔放激動的情緒;中段氣息寬廣的歌唱性主題,嫵媚動人,充滿柔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速度更快,熱情更加高漲。當音樂從高潮上平靜下來時,中段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個樂句,又在低音部出現,但這已經是“尾聲”了。
《幻想》即興曲(作品66號,升c小調,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難度極大,內容深奧且富於幻想。這是肖邦二十四歲時(1834年)的作品,卻直到他去世之後,才在樂譜夾內被後人發現,於 1855年出版。標題《幻想》則為出版時所取。據說作者認為這首樂曲的主旋律與法國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興曲的主題有些相似,因此作者為了免遭非議而拒絕在生前出版。其實這首樂曲的內容遠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豐富得多,結構也嚴謹得多。

早期發展


即興曲產生於19世紀初,在沃奇謝克(Vorisek,1791-1825年)和馬施內(Marschner,1795-1861年)的鋼琴曲中得以成行。
沃奇謝克為捷克作曲家,他的創作體現了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他的鋼琴曲給予舒伯特的鋼琴創作和斯美塔那的早期作品以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即興曲。1820年,沃奇謝克創作過一本《即興曲集》,舒伯特就把這位捷克作曲家的2即興曲作為自己創作即興曲和音樂瞬間的楷模;其影響還體現在肖邦和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
馬施內是德國作曲家,韋伯的學生,其也作有早期的即興曲,即為鋼琴作的即興曲(Op.22和Op.23)和3首室內即興曲(為鋼琴和小提琴作,包括悲歌、浪漫曲、諧謔曲,Op.159)。

發展歷程


在歐洲浪漫樂派時期,即興曲是指具有即席創作性質的樂曲,作曲家將偶爾獲得的樂思即興彈奏,通過各種演奏技巧的展示,是其不斷發展變化,最終成為一首獨具匠心的樂曲。真正把即興曲這一體裁提高到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是舒伯特和肖邦。
舒伯特
舒伯特
舒伯特寫有8首即興曲,其中Op.90和Op.142各四首,作於1827年。肖邦寫有4首即興曲,其中Op.29作於1837年;Op.36作於1839年;Op.51作於1824年;Op.66作於1834年,末首為即興曲。
舒伯特與肖邦的即興曲體現了他們創作上的總體風格。舒伯特的即興曲較多地表現為抒情的特點,如同他的真摯純樸的歌曲。肖邦的即興曲寫於他創作的成熟時期,雖然都採用三部曲式,性格卻較為多樣化,與他的敘事曲和夜曲一樣,將樂思的自由與形式的嚴密很好地結合起來,表現了多方面的形象。
致力於即興曲體裁的作曲家還有:舒曼、德沃夏克、福雷、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里亞朵夫與斯克里亞賓等。此外,爵士樂、搖滾等樂隊都有即興演出的傳統。
即興曲
即興曲

演奏方式


根據即興曲的創作和演奏特點,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完整的即興演奏形式
這類作品是指即興把指定的主題發展變化為一首完整的變奏曲或賦格曲等,並即興演奏。如舒伯特的《f小調即興曲》。
曲中部分即興演奏形式
這一即興演奏形式是特指協奏曲中的某一自由演奏部分——華彩段,現場由演奏者即席演奏而不受任何已定形式的約束。如勃羅可曼的《小將軍》。

結構特點


即興曲具有篇幅短小、結構完整、形式自由簡潔、旋律抒情的特點,大多為鋼琴獨奏曲。其作品結構常由激動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組成,所以大多數即興曲是用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式寫成的;但又揮灑自如,並不拘泥於形式的束縛。
此外,即興曲常與其他體裁相結合,如肖邦的幻想即興曲以及李斯特的圓舞曲即興曲。
在即興創作和演奏方面,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都有精湛的即興演奏才能,但受限於當時的條件,只留下他們寫出的作品,許多精彩的即興演奏如同曇花一現,無法讓後人知曉。

代表人物


時期作曲家主要貢獻或代表作
古典主義向浪漫注意的過渡沃奇謝克1820年創作了《即興曲集》。
馬施內Op.22與Op.23,皆為寫給鋼琴的即興曲,此外還有Op.159的3首室內即興曲
浪漫主義舒伯特作有8首即興曲,將這一體裁提高到具有較高水平。
肖邦作有4首即興曲,性格較為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