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南泉
樓南泉
物理化學家。1922年12月13日生。浙江杭州人。1946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現為南京工業大學)。長期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組建和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推動了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發展。建國初期,為解決國家急需,主持和承擔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以及固液體火箭推進劑配方及燃料的重大研究項目。在催化劑、反應工藝和理論的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成果。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物理化學家。後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
姓名:樓南泉
職業:化學家
籍貫:浙江杭州人
1922年12月13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42-1946年 重慶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並獲學士學位。
1946-1949年 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合成氨廠化學研究部任研究技術員。
1949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歷任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78-1986年任副所長,所長。1981年起任博士生導師及博士后指導教師。1982-1992年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79年至今 任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4年至今 任《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化學物理學報》主編。
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並同時當選為化學部常委。
樓南泉
樓南泉早年主要從事催化反應、工藝及催化理論研究。50年代初,在陸相生油理論和大慶油田發現之前,中國的石油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主要靠進口,而國際上的經濟封鎖使石油產品成為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大連化學物理所當時叫石油研究所,為解決石油燃料短缺問題,樓南泉與他的合作者共同主持和承擔了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完成了實驗室的研究目標,並進行了中試放大。此項成果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大慶油田的開發,中國石油的自給,使這項成果成為一項技術儲備,石油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也隨之調整,更名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60年代,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樓南泉又與他人合作主持了固體火箭推進劑的燃料和配方的研究,研製成過氯酸甲基四胺推進劑,實現了中間放大及240cm直徑葯柱的生產,掌握了真空除氣、常壓澆鑄的新工藝,經過反覆試驗證實推進劑和發動機都可以正常工作,並成功地進行了地面模擬高空點火試驗。該項成果獲國家國防科研榮譽獎章。70 年代,他又與合作者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中空纖維用於反滲透的研究,這是一項高效節能化工分離新技術。他積極倡導和組織開展了這一技術的前期實驗室階段的研究工作。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大連化學物理所膜分離技術產業,產品廣泛應用於合成氨和其他化學工業生產,取得了可觀的技術經濟效益。
樓南泉
80年代中,國家計委實施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樓南泉為使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爭取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奔波於大連、北京以及海外,宣傳分子反應動力學,宣傳本實驗室的工作,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終於使建立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理想成真。這個實驗室是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北京的化學所聯合組建,總部設在大連,樓南泉任籌建組組長。實驗室建設期間,在大連化學物理所建立了5台大型裝置,包括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分子束表面相互作用裝置、束源可轉動的團簇實驗裝置、自由基反應動力學實驗裝置和時間飛渡質譜裝置等,為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實驗室1992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實驗裝置的研製獲中國科學院199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樓南泉除了組織和領導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動力學研究外,也非常關注全國的分子科學的發展。在“七五”期間,他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基金項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學術領導小組組長,組織和指導了國內幾個主要的研究單位和大學出色地完成了這項研究計劃,使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這個研究項目在結題時被專家委員會評為優秀。1992年開始,他又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主持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態—態反應動力學和原子分子激發態”的研究工作。組織了國內從事原子分子物理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的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7個單位,共同承擔這項重要的基礎研究項目。經過4年時間,這項研究取得了優秀成績。在分子傳能規律的研究、原子分子理論、光譜和動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創新成果。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400多篇文章,並出版了論文集。
樓南泉
樓南泉
樓南泉作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建者,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開拓者,多年來在這塊園地辛勤耕耘,傾撒了他的心血和汗水。1990年,他患了前列腺炎、結腸炎,無名低燒和關節腫痛長期纏身。時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關鍵時期,他牽掛實驗室建設,經常和同事們在病房討論工作。病情稍有好轉,就急於出院。他愛科學,他的生命和科學連在一起。他70多歲開始學計算機,現已能用計算機處理文件、查閱信息和撰寫文章。他雖年近八旬,卻仍然孜孜不倦地在辦公室和實驗室忙碌,精力充沛地探索著未知的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