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
成語出處:公而忘私是一個漢語成語,漢語拼音為【gōng ér wàng sī】。【出處】: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成語釋義: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指一心為公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褒義。【舉例造句】:這兩位同學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氣,是使我私心佩服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①漢·班固《漢書·賈誼傳》:“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②《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也作「公耳忘私」、「公爾忘私」。
③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又有一次晉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戰的人擔任軍中統帥的職位,祁黃羊知道之後,大力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一點都不擔心別人的閑言閑語。
不論對方與自己的關係是好是壞,只要是適合的人選,他都會大方推薦,而他推薦的人也都很稱職,更是證明了祈黃羊的好眼光。後來孔子聽說了,稱讚祁黃羊推薦人才完全以一個人的才德為標準,而不管對方是與自己敵對交惡的人,或是有血緣之親的兒子,的確稱得上是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過門不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光明正大、大公至正、公正無私、鐵面無私、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以權謀私、自私自利、假公濟私、急公好義、假手於人、損公肥私、自顧不暇、私而忘公、患得患失、損人利己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一心為公。
王村長公而忘私,為人民辦好事。
be so devoted to public interests as to forget one's own interests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懼為安思順牙將,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后子儀代思順為將,光弼恐見誅,乃跪請曰:“死所甘心,但乞貸妻子。”子儀趨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國亂主辱,非公不能定,仆豈敢懷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義,即薦之為節度使,遂同破賊,無纖毫猜忌。
剛開始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安思順的麾下將領時,二人(關係)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談。後來子儀代替思順當上將軍后,老弼恐怕被誅殺,於是(對子儀)下跪請罪說:“我甘願一死,只希望(你)放過我的妻子和兒子。”子儀走下堂來,握住他的手說:“如今國家動亂,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儀又怎能心懷私怨呢!”於是一邊流著涕淚一邊(對李光弼)用忠義之道加以勉勵,並立即推薦他為節度使,兩人一起攻破亂賊,沒有絲毫猜忌了。
【相關燈謎】謎面:公而忘私(打一字)謎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