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山
長江風景帶上別具特色的風景名勝之一
位於四川省宜徠賓縣橫江鎮境內石城山上。總面積5500畝,其中森林面積4100餘畝。石城山山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錯落有致,氣勢磅礴,海拔840~1115.9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中氣溫低于山下6C~7C,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石城山
石城山地處川南盆周山區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呈淺丘狀,高低錯落250米以上,海拔840~1115.9米。
石城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7℃—14℃,最高月均溫度23.1℃—25.8℃,最低月均溫度1.2℃—2.5℃。
石城山珍稀樹種有:幀桶、香樟、紅豆、錐栗等;
石城山散生樹種有:楠木、臻於、麻爍、木荷、攤木等;
石城山灌木有:油茶、杜鵑、木姜於、鐵仔等;
石城山竹類有:捕竹、水竹、苦竹、畫眉竹、慈竹等10多種,其中楠竹3.25萬株;
徠石城山草本植物有:鳳尾額、三叉藏、芭茅、蘭花、天麻、金銀花、柴胡、無冬、麥冬等;
石城山野生動物有:猴、山羊、刺蝟、松鼠、錦雞、竹雞、斑鳩、畫眉、喜鵲、黃鷺等。
張獻忠率軍入川時,其將馮雙禮圍攻石城山,夜間用“火羊陣”攻克寨門而入,殺死明朝官兵二萬餘人。清嘉慶《宜賓縣誌·山川》載:“石城山,治西一百里,山勢高峻,環列如城,即古石門道也。獻賊之亂,民上山避之,賊黨馮雙禮攻山,殺人約萬計,血流有聲。”又《李氏先瑩公傳》:“甲申年六月,賊將馮雙禮帶賊過柏樹溪渡河,以臘月三十日破石城山,殺居民二餘人。”
清同治元年(1862)11月26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10萬大軍佔領今橫江鎮、雙龍鎮一帶,欲渡江攻克宜賓,直指成都,以期控制局面。清軍揣其意圖,派大軍在橫江鎮一帶阻擊。石達開退守石城山,在峭壁間修築三千米棧道,置東西南北四道寨門把守。兩軍交戰二月,互有傷亡。其時,太平軍將領郭集益、馮百年暗中向清將劉岳昭獻書請降,約期舉火焚寨,加之清將胡中和由小路破卡而入,太平軍腹背受敵、內外遭夾,被迫退到山下。1863年1月31日,石達開率殘部突圍,經捧印燕子坡渡橫江,退入雲南。石城山一戰,太平軍損失將士四萬餘人。
1910年,李晸熙、趙端、李龍言等組建關河同志軍,在石城山共舉義旗。后被清軍圍滅,數百義士在幺沽沱犧牲。
1930年9月,劉文彩部隊應關河保商大隊長肖席珍之請,圍剿在石城山的劉明吉領導的“大刀會”,兵士縱火燒山,烈焰騰騰,致使“大刀會”遭受重創。氣勢恢弘的“萬松寺”即於其時化為灰燼。
1935年2月,奉命駐紮橫江以防紅軍長征取道宜賓的潘文華部,在石城山修工事、築碉堡。一時戰雲密布,氣氛緊張。不料紅軍四渡赤水,繞道北上而去。
1950年,鄭經緯(復龍人,黃浦第六期畢業,原國民黨39軍某政治部主任、川康綏靖公署參軍)、陳雲鵬(原國民黨72軍某營營長)、蔣樹清(鳳儀土匪頭目)成立“西南反共救國司令部”,曾一度攻陷新生的橫江人民政府,李克雲連長等4位解放軍同志犧牲。鄭經緯通電川南各部,宣稱“誓讓宜南成台灣,直把橫江作西昌”。解放軍131團迅速向橫江進發,“反共救國軍”第1支隊即撤入石城山負隅頑抗。6月10日,131團1營兵分兩路,一路從正面實施強攻,破敵工事;一路從岩隙中攀藤而上,佔領制高點,從上向下發起攻擊。匪軍猝不及防,倉皇逃跑。不久,各股殘餘先後被解放軍圍殲。橫江第二次解放,鄭經緯欲“建立敵後宜南根據地”的迷夢被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