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堡鎮

湖北省利川市下轄鎮

團堡鎮地處利中盆地,是利川東大門,東有石板嶺為利川、恩施兩市天然界山,也是川鄂咽喉,自古有“利川要隘”之稱;西有金字山突兀高聳,形似玉筆,為利川八大景之一;南有馬鬃嶺,形似鬃毛披散的昂首巨馬,奮蹄於星斗山、雲霧山中。

徠團堡海拔在500—1500米之間,位於群山環抱的高原盆地,雲騰霧繞,氣象萬千。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交通便利、信息暢通、商賈雲集。國土面積447.72平方千米(2017年),森林覆蓋率68%,耕地面積6.8萬畝(其中水田0.75萬畝)。全鎮轄56個村,6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037人(2017年)。

歷史沿革


鎮以政府駐地團堡寺命名。民國時期為團堡八堡。1949年為團堡區,1958年為團堡公社,1961年為團堡區。1975年復為公社,1984年復為區。1996年撤區並鄉后,團堡鄉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轄曬田壩、長槽、高岩壩、沙地溝、店子坪、馬鳴壩、張家山、白果壩、團山壩、柴家灣、官田壩、慶口、興隆坪、齊心坪、白臘山、獅子口、雲霧山、朱錦門、賀家坪、烽火、長慶、新田壩、大瓮、大堰、中埡、石板嶺、四方洞、黑皮獐、牛欄坪、四水池、金龜、塘秋灣、團堡山、安樂坪、龍台、梅家灣、蝦蟆塘、櫻桃井、馬踏井、馬欄槽、陰地山、小谷槽、硃砂屯、大樹林、黃泥坡、野貓水、冉家溝、川洞、分水、大洞、茅田、高岩、太平龍、朝南、野豬坪55個行政村。
1999年撤鄉設鎮。2004年,鎮政府駐團堡,人口63121人,面積446.6平方千米,轄大壩、沙地溝、團山壩、白果壩、柴家灣、張家山、馬鳴壩、店子坪、箐口、官田壩、齊心坪、興隆坪、柏臘山、珠錦門、賀家坪、獅子口、烽火、長慶、雲霧山、大瓮、新田、學堂坪、中埡、石板嶺、高岩壩、四方洞、金龜、黑皮樟、牛欄坪、棠秋灣、泗水池、團堡山、安樂坪、龍台、梅家灣、蝦蟆塘、櫻桃井、馬欄槽、馬踏井、小谷槽、陰地山、野貓水、硃砂屯、大樹林、黃泥坡、分水、冉家溝、川洞、大洞、高岩、茅田、太坪龍、朝南、野豬坪、曬田、長槽56個行政村。
【2徠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02105:~200122大壩村~201220沙地溝村~202220團山壩村~203220白果壩村~204220柴家灣村~205220張家山村~206220馬鳴壩村~207220店子坪村~208220箐口村~209220官田壩村~210220齊心坪村~211220興隆坪村~212220白臘山村~213220珠錦門村~214220賀家坪村~215220獅子口村~216220烽火村~217220長慶村~218220雲務山村~219220大瓮村~220220新田村~221220學堂坪村~222220中埡村~223220石板嶺村~224220高岩壩村~225220四方洞村~226220金龜村~227220黑皮獐村~228220牛欄坪村~229220棠秋灣村~230220四水池村~231220團堡山村~232220安樂坪村~233220龍台村~234220梅家灣村~235220蝦蟆塘村~236220櫻桃井村~237220馬欄槽村~238220馬踏井村~239220小谷槽村~240220陰地山村~241220野貓水村~242220硃砂屯村~243220大樹林村~244220黃泥坡村~245220分水村~246220冉家溝村~247220川洞村~248220大洞村~249220高岩村~250220茅田村~251220太坪龍村~252220朝南村~253220野豬坪村~254121曬田村~255220長槽村

概況

利川市轄鎮。面積44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9580人(2010年六普)。轄5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建新街35號。

地理環境


團堡鎮是利川東大門,地處東經109°03′—109°18′、北緯30°12′—30°34′,西接東城辦事處、涼霧鄉,南臨元堡鄉、恩施白果鄉,北與柏楊壩鎮相鄰,東接恩施市屯堡鄉。
團堡鎮屬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地處巫山流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境內喀斯特地貌尤為突出。

行政區劃


團堡地圖
團堡地圖
團堡鎮政府駐曬田村,所在地東距恩施州府76公里,西距市城區24公里,這裡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交通便利,信息暢通,商賈雲集。318國道、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自東向西貫穿全境。全鎮國土面積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轄56個村,632個小組,6.8萬人。
轄56個村
大壩沙地溝團山壩白果壩
柴家灣張家山馬鳴壩店子坪
箐口官田壩齊心坪興隆坪
柏臘山珠錦門賀家坪獅子口
烽火長慶雲霧山大瓮
新田學堂坪中埡石板嶺
高岩壩四方洞金龜黑皮樟
牛欄坪棠秋灣泗水池團堡山
安樂坪龍台梅家灣蝦蟆塘
櫻桃井馬欄槽馬踏井小谷槽
陰地山野貓水硃砂屯大樹林
黃泥坡分水冉家溝川洞
大洞高岩茅田太坪龍
朝南野豬坪曬田長槽

經濟


匯川公司
匯川公司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著力打造“文化團堡、特色團堡”的品牌形象。十五期間,團堡已形成烤煙、山藥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魔芋、藥材、蔬菜、牡丹等產業也日益壯大。團堡山藥以其獨特品質被日、韓專家譽為“中國野山藥”。昔日的“山鄉團堡、老區團堡”正成為“魅力團堡、活力團堡”。
全鎮現有高山反季節蔬菜4萬畝、魔芋0.4萬畝、山藥1萬畝、道地藥材1萬畝、煙葉0.62萬畝,存欄能繁母豬0.7692萬頭、生豬3.5萬頭;有農村專業合作社21家;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六家(綠野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正圓”葯業有限公司、深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金牧牧業有限公司、愉佳緣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匯川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

文化


歷史文化

有利川東大門之稱的團堡集鎮坐落在一馬平川的高山盆地,這裡交通便利,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貫穿全境;這裡風水天成,東有“利川要隘”石板嶺,西有“玉筆朝天”金字山,南有昂首奮蹄馬鬃嶺,北有峽谷險灘照河。古鎮因石龍寺得名團堡寺,清代因商貿發展改名團堡市。集鎮以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的文化積澱、獨特的古建築遺存,彰顯了歷史與文化的合璧。
團堡
團堡
清光緒版《利川縣誌》稱:“團堡市,邑中一大聚落也。”團堡集鎮古為清江縣都亭里,民國設區公所,1949年為團堡區,1958年為公社,1996年置鄉,現為團堡鎮。地處楚蜀通衢的團堡古鎮從明初就設市開場,是川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
集鎮上保存至今的冉氏宗祠,見證了冉氏移民與團堡古鎮發達的歷史淵源。現任團堡鎮工商聯合會會長的冉瑞桐老人就是冉氏移民後裔,他帶領筆者穿行在大街小巷,娓娓述說著古鎮被塵封的歷史。明洪武五年(1373年),冉如彪任四川酉陽知州,遣其弟冉如龍來利川拓土開疆,先在忠路、建南等地,后欲到施南,途經現在的團堡鎮安樂坪村下馬溪時,天黑迷路。第二天,見這裡風水奇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認為居此地必發達,就此挽草為記,拓地數十里。冉氏移民將四川人的經商意識也帶到了團堡,他們從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中脫離出來,務工經商,還在集鎮上建起了家廟、宗祠,帶動當地更多的人進入集鎮做生意,促成了團堡古鎮的形成和發展。
古鎮環繞石龍山而建,布局形如鹿角,主街道東西長約1公里,還有幺店子等3條巷道直通街前的團堡河。古鎮的建築主要由土家吊腳樓和眾多四合院構成,或前店后棧,或前店后坊,處處體現出商業文化的氛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擴大了民間交往交流,古道上的來往客商、毗鄰地前來趕場的人群和絡繹不絕的香客,還有文人墨客雲集古鎮,旺盛的人氣帶來了古鎮的繁榮——街上經營日雜百貨、土特產品的店鋪林立,茶樓、酒肆、客棧星羅棋布,以古道貿易為依託,以當地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釀酒、熬糖、碾米、榨油、粉絲加工、鞭炮製造、織布、染坊、鑄造等加工業也十分發達,街道居民大多是生意人、作坊主和手工業者。
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建造城鎮的歷史。有著600多年商業文明史的古鎮,借現代交通優勢,乘改革開放之風,濃墨重彩地續寫商貿重鎮新時期的繁榮景象。318國道的建設和改線,將集鎮擴展成了3條主街道,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現常住人口1.2萬餘人。近年來,集鎮新建了商貿步行街、龍頭企業小區、客運站,實施了亮化、美化和飲用水工程,為招商引資搭建了平台。一批龍頭企業落戶集鎮,將大自然賦予團堡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變成了財富,團堡山藥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市場,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的特色產業之一。
一枝獨秀的古建築文化
解放前,團堡鎮出了辛亥革命首領、國民黨陸軍少將甘績熙,解放后出了共和國外交官文隆盛,後來集鎮上又考出兩名清華大學生。團堡鎮不僅地靈人傑,且古建築文化內涵豐富,如學館書院、寺廟古塔、觀音樓閣、冉氏宗祠、亭颱風景、文人題刻以及富人的深宅大院等等,有的保存較完整,有的只留下遺跡。
建於川鄂古道上的團堡石板嶺卡門,是清代防禦白蓮教的軍事要塞。卡門上篆有施南知府王庭楨手書“利川要隘”4個大字,兩邊有王庭楨撰寫的對聯:“握建平符節,興利除弊,展布五年,邇來,上下相浮,不過為斯保民障;辟楚塞崎嶇,刊木隨山,逶迤千里,到此,門關高峙,亦期永固我邊疆。”雄關險隘終究擋不住江山更替的歷史車輪。1949年11月,解放軍某部九連智破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隘,解放了利川。隨著318國道和高速公路、鐵路的興建,雄奇險峻的卡門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被遺棄在荒無人煙的石板嶺上。
有專家考證,團堡石龍寺為我州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1993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冉瑞桐老人的陪同下,筆者登臨集鎮石龍山拜謁了參天古樹簇擁的石龍寺。穿過幾重寺門,彷彿走過一條時空隧道,感嘆古寺600多年歲月的悠長。石龍寺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有兩進三殿一樓。第一進是清光緒年間擴建的佛堂,門楣上鑲嵌著一組青石浮雕,楹聯是:“仙鶴棲松非佛國勝似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其字裡行間蘊涵的禪機,讓我輩紅塵之人無法參透。
走過佛堂進入第二進,即明洪武初年所建的石龍寺。門楣上“石龍寺”3個大字被5條飛龍環繞,門上有楹聯:“仙擁靈山飛法雨,龍藏勝景起祥煙。”寺內依次分佈誦經殿、練功殿、藏經樓。殿內廊柱雄立,均以穿枋聯結,不用一鐵一釘。額樓刻有《魚樵耕讀》圖案,山牆繪有古典神話故事,眾多碑刻記載著石龍寺的歷史。寺中央天井裡盤卧著一條天然岩石形成的石龍,石龍寺因此而得名。
石龍寺不僅吸引了渝鄂湘黔邊區的香客,還是文人墨客遊覽的勝地。清末進士張定遠到此遊覽,見石龍寺氣勢非凡,當即賦詩一首:“怪石崢嶸幻作龍,渾身鱗甲白雲封。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風雷上九重。”
團堡初中
團堡初中
石龍寺可以說是團堡古鎮文化的根,有關石龍寺諸多神秘的傳說和所演繹的民風民俗,形成了古鎮獨特的文化。團堡街上自古火災頻發,當地人認為與石龍有關,所以古鎮上很早就有“送火龍”的民俗。街上一些老年人至今還津津樂道那壯觀的場面: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晚上,22名舞龍高手擎著7丈多長的兩條龍,龍的前面是獅子、車燈、龍船,最前面是4人抬的高架站台,上面綁著一對童男童女。送火龍的隊伍在廟裡焚香敬神后,敲鑼打鼓浩浩蕩蕩舞向大街。這時,各家各戶都將自製的煙火抬到街道兩邊燃放,把天都燒紅了。直到正月十五深夜將龍焚燒后才收場,這個民俗一直沿襲到解放后。
團堡鎮便民服務中心
團堡鎮便民服務中心
團堡小學已故老教師謝家模曾在利川市政協文史資料上撰文回憶,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在團堡設立補訓處,徵集訓練兵員輸送到抗日前線。1941年7月7日,補訓處召集團堡軍政各界共5000多人參加抗戰4周年紀念大會暨為抗日陣亡將士豎立紀念碑儀式。軍政代表和民眾紛紛上台控訴日寇的滔天罪行,會場上不斷爆發出“打倒日本”、“還我河山”、“討還血債”的怒吼。補訓處二團團長陶子貞在大會上介紹了台兒庄大戰的英雄壯舉后,人們慷慨激昂地唱起《大刀進行曲》、《保衛黃河》,5000餘民眾在紀念塔前向抗戰英烈致哀。
中共地下黨員、團堡小學校長冉甸方以學校為陣地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編寫校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團小,團小,團小是保衛國土的後備軍,鍛煉體格,勤學技能,健全心身,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鬥爭!不畏強,不凌弱,尚勇敢,重篤誠,我們要為人類的正義而犧牲!我們要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為了喚起民眾抗日報國的激情,國民黨補訓處還在集鎮河邊建了一座恥亭、一座滌非亭,亭上刻有對聯“遊覽莫忘山河碎,敘談牢記同胞血”“半壁山河載滿民族恨,一帶江水滌凈人間非”。據冉瑞桐老人講,兩座亭子和抗戰陣亡紀念塔分別在解放初和“文革”時被毀。上世紀90年代,團堡鎮政府從糞坑裡找到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重新立在石龍山上。2005年立抗戰勝利紀念碑時,還將恥亭上那副對聯刻在碑上,讓恥亭所倡導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激勵世人。如今,兩座紀念碑成了團堡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走過來的團堡古鎮,雖然被歲月抹去了一些歷史的滄桑,但卻留下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
團堡賦
今日團堡,古之小鎮。巴山余脈,鍾靈繇秀,沃地廣陌,景物卓異。龍聚福地【1】,日照新晨。州府恩施之要衢,錦繡利川之東門。
宏哉團堡,史冊彪炳。古銀杏記載滄桑嬗變,硬殼榔演繹天擇物競。【3】雪恥亭滌非亭,慷慨激揚正義;培風塔宜影塔,傳播古今文明。抗戰碑,碧血千秋,錚亮民族脊樑;【4】績熙墓,精魂長留,彰顯首義英雄【5】。龍頭石楊泗岩勇士捨身越天險,石板嶺卡門關殲敵槍聲驅萬敵。【6】箐口雖小,卻有小漢口之傳說;龍台不高,廣有躍龍門之典聞。長慶街,記錄滄桑變遷,黃泥集,書寫時代典籍。
飛躍團堡,變化迅猛。浩浩東風,吹枯拉朽;瀟瀟春雨,寄意抒情。黨政上下,合力齊心,眾志成城,共鑄千秋偉業;公僕勤政,關注民生,科學發展,同開萬世宏基。綜合治理,百鳳朝陽,平安創建和諧社會;全面發展,七橋拱月【7】,出新開拓古老文明。革故鼎新,蒸蒸日上。宜萬鐵路穿越箐口把水,隆隆引擎描繪千年夢想;滬蓉高路直通川鄂湘黔,滾滾車輪激揚盛世豪情。教育攀高,中考頻奪狀元;衛生突進,農和醫療貼心。環保蔬菜構成特大板塊,氣宇瀟灑走進世博大會,高山牧業形成頂梁支柱,踏實穩重致富農家生活。烤煙萬畝,黃金葉輝煌吊腳樓;山藥億元,白玉柱撐實企業家。合作社雨後春筍,競相比高;投資商你來我往,鵬燕齊飛。改水改廁,滔滔清泉滋潤集鎮居民;節能減排,熒熒沼氣潔凈萬戶千村。電信村村通,遠近同步同聲;電燈家家亮,鎮鄉等質等價。硃砂屯野貓水新農村省州樣板,黃泥坡大洞槽舊面貌更新典型。曬田壩高岩壩新田壩壩壩凱歌洋溢,安樂坪店子坪齊心坪坪坪紅旗招展。
今日團堡,開放開發如火如荼,來日集鎮,創業創富亦馳亦奔!
未來團堡,楚天明星。黨委胸懷宏圖,以人為本,洞察順應民情。幹部轉變作風,素質提升,致力興農富民。便民服務,上質量上水平上項目,男女老幼齊頌堯舜天地。明星集鎮,保增長保發展保速度,士農工商共享改革成就)。氣象氤氳,環境安泰,承前啟後,發揚光大。詩曰:欲抱明星入壯懷,乘風破浪畫圖開;巨龍敢擎憑豪氣,不盡春光八面來!
註釋:
1龍集:指團堡境內帶有“龍”字的地名最有特色:如:石龍寺、玉龍洞、龍頭石、龍台.......
2有史記載:石龍寺修建於明代洪武初年。
3硬殼榔:一種稀有的樹名,在石龍寺山上,相傳有600多年樹齡。
4指**陣亡將士紀念塔。
5指辛亥**武昌首義英雄甘績熙墓碑。甘績熙,箐口人。
6指1949年10月,我人民解放軍解放利川時,在石板嶺卡門激戰,解放軍在老百姓的幫助下,從絕壁楊泗岩突破敵軍防線。
7泛指解放前後團堡人民自力在團堡境內修建的大小橋樑,如新橋、石龍橋、長岳大橋等。
(作者: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恩施分會會員恩施州詩詞楹聯學會會員。)

特產

山藥
團堡鎮
團堡鎮
團堡山藥,屬日本薯蕷優質品系,藤蔓植物,皮薄,肉質凝白,氣味清香,口感滑爽、咀嚼后無木質纖維渣,具“益腎氣、健脾胃、止泄利、化痰涎、潤皮毛”的功效。現代藥學營養學分析顯示,利川山藥含豐富的澱粉、維生素、膽鹼及礦物微量元素,尤含豐富粘蛋白,是潤養身心、營養保健價值極高的食葯兩用綠色植物資源。
2007年,利川山藥成為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8年,利川山藥產地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09年,利川山藥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同年,在農業部信息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利川山藥”的品牌價值為2.32億元;2010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同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被選定為上海世博會專供產品,在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成功簽約160萬美元;“龍船水鄉”榮獲2014年度湖北名牌產品稱號。
魔芋
團堡魔芋是適宜山區栽植的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塊莖狀經濟作物,以其味鮮美,在化工、醫藥、印染紡織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是多年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植物地下球形塊莖,其主要成份是葡萄甘露聚糖,並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綠色纖維食品。團堡魔芋作為保健食品,具有減肥作用;作為食療食品,可預防多種疾病;還可作為凝膠食品。魔芋的初加工產品為芋角,精加產品為精粉,食品有魔芋糕、魔芋絲及片、丁等,現已被消費者所共識。團堡鎮擁有魔芋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2萬噸,產值400萬元,其初加工產品(芋角)是日韓等國指定的加工基地暢銷國內外市場。

旅遊


團堡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歷史悠久的文物保護單位石龍寺(省級)、宜影塔和培風塔(市級);有保存完好的土家民俗院落吊腳樓;有山民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等豐富的民族文化;有堪稱“地下迷宮”的國家AA級景區玉龍洞;有魔幻神奇的石板嶺石林公園;有融奇險秀為一體的雪照河(恩施大峽谷的一部分)......

玉龍洞

玉龍洞
玉龍洞
玉龍洞地處團堡鎮北8公里梨樹鄉櫻桃井村的一個半坡上,距“318”國道線上的團堡鎮7公里處。洞口高5.7米,寬12米,為人工開鑿。支洞有三,左一右二,全長1630米。主洞最高處80米,最寬處40米,最窄處0.6米。因洞內化學沉積物潔白如玉,且洞中一景酷似飛龍,故名玉龍洞。
該洞分上、中、下三層,洞內終年恆溫14—18攝氏度,僅中層洞穴面積就有10餘萬平方米,中層洞有各種景觀80多處。其景觀小巧玲瓏,景點多姿多彩,十分集中。玉龍洞共分上、中、下三層,遊覽景點主要有一條主洞和三個支洞,主洞最高處80米,最寬處40米,最窄處0.6米,三個支洞左一右二,全長1630米。洞穴景觀多姿多彩,巧奪天工,石筍、石柱、石鐘乳、千姿百態,奇特詭譎。各種造型的自然景點令人大飽眼福:“擎天玉柱”、“洞中舞廳”,令人叫絕;“天鵝孵蛋”、“雨後春筍”,栩栩如生;“群象迎賓”、“萬壽宮”,雄偉壯觀;“玉龍飛騰”、“泉奏八音”,惟妙惟肖;“金蛋銀窩”、“慈禧皇冠”、“石林大觀”、“九龍杯”等等,它們形態萬千,婀娜多姿,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玉龍洞自1992年開發以來,已接待遊客數十萬人。目前,玉龍洞洞內燈光線路進行了改造,各種配套服務設施完善,使玉龍洞美景更加光彩奪目,是休閑避暑的樂園。

雪照河

清江伏流十千米至黑洞,然後在此奔流而去,雪浪騰空,故名雪照河,清江至此成為明流。這裡風光秀麗,地勢雄奇。秀麗的清江在經過了卧龍吞江的最後一段伏流后,猶如一條久困的蛟龍,奔騰咆哮,從黑洞轟然而出。在雪照河一線形成一條既險峻幽深又神秘怪異的巨大峽谷。峽谷兩岸白崖連天,奇峰披雲,象形山石比肩接踵。一步一景,景隨步移。人們都說,這裡的風景比張家界更野,比大三峽更神!

大河碥

恩施大峽谷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千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岩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
其中大河碥為主要中心景點之一。這裡清江曲折蜿蜒,構成了著名的馬鞍龍大迴流。四面絕壁凹陷於叢峰之中的橈桿山撥地而起,直刺藍天,古木蒼翠,碧流潺潺,沿清江乘船順流而下,雲霧繚繞,白鶴翩躚,情景交融,彷彿置身於浩緲悠遠的世外天地之間。

石龍寺

石龍寺
石龍寺
石龍寺位於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翻身街背後一座小山上,是我州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寺廟。建於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為土家族大姓冉氏宗祠。清乾隆五十四年改為寺廟,同治四年,闢為義學,光緒五年,施南府知事王廷禎令毀義學,共四進兩殿,總面積1050平方米,整個建築木樑木柱。內有四進四殿,設置七個天井,現存碑文23塊,最早的一塊嵌於主殿牛心天井左牆壁,為明代石刻,記敘了修建冉氏宗祠的由來及捐贈錢物的名單。寺內殘存石雕16幅,現供於“蟹將宮”內的3幅石刻是其代表作,是研究土家族文化及明清石雕工藝的重要文物。
1987年1月,利川市政府將石龍寺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龍鎮流傳著石龍、鯉妃、神龜、鱉后、蟹將等動物故事,為石龍寺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

培風塔

培風塔
培風塔
團堡鎮向東約1公里,有一七層寶塔,名曰培風塔。塔獨立小山之上,傲然藍天。周圍新居綠樹,紅花流水。面臨318國道,往來車輛行人,絡繹不絕,實為團堡旅遊的最佳景觀之一。此塔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冬天,磚石結構,六角七層,通高17.8米,壁外精細雕刻著楹聯、詩文和序言,還有漁樵耕讀花草等細膩圖案。正門用行草大書一聯曰:“絕頂高超聯紫氣,層梯穩步接青雲。”字跡歷經數百年風雨,如今依舊明晰了了。
此塔是團堡籍清末文人倡議所建,得到施南府利川正堂吳人彥、利川儒學正堂廖升、欽賜花翎代理施南協右營總府利川分府羅胃鷹利川右堂王錫慶等的鼎力支持,修建時數百民眾自願捐款,石龍寺高僧永法、武聖宮高僧自然兩法師捐款2400千文,還有太學士蕭光潮、蕭光楚、劉德玉等大力贊助。邑廩生冉壽益揮毫為塔作敘。敘文精彩描寫塔的四周美景后,以“次地雖屬天造,還賴人力以培之人文將蔚起矣”等妙句點出修塔是為培植團堡文風的主旨。當時文人和石匠均題詩於其上,至今字跡可辯。

宜影塔

宜影塔
宜影塔
在利川市團堡鎮境內的318國道旁,有一汪碧波蕩漾的湖水,像一顆綠寶石鑲嵌在群山之中,當地人把這裡叫作“野貓水”。湖邊古樸的宜影塔,映襯著這裡的人傑地靈,塔的身姿和在湖中的倒影,裝點著這裡的山鄉。
宜影塔修建於清咸豐年間,領導和組織修建該塔的是以當時團堡冉姓大族的冉永銓為首的29人,為修建該塔捐款的有武陵堂冉姓的永、裕、廣、禎四輩人共78名,還有熱心親友21人亦參與捐款。宜影塔共七層,為典型的六面七角翹檐式磚石結構,輪廓分明,布局合理。塔門兩邊高大的條石上鐫刻著一副遒勁有力的對聯:“一色長天高捧日,五更滄海倒凌霄”,橫批為“宜影塔”。該塔與位於團堡鎮培風路旁的“培風塔”堪稱“姊妹塔”,與被前人稱為“玉筆朝天”的金字山旅遊景區遙遙相望,與硃砂屯桃花園風景區接壤,與團堡境內舉世聞名的騰龍洞風景區僅幾公里路程。
宜影塔現被列為湖北省二級保護文物,歷經百年滄桑,上世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壞,塔頂又被雷擊。由於長期缺乏管理和維修,塔上面幾層已長滿雜草和小樹,多處裂縫透出光亮。最下層托起整個塔身,由於長期浸泡在湖水中,受湖浪衝擊已出現傾斜,有的地方還出現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