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蘇聯學者米丁創作的書籍
辯證唯物論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學說,它採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領域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在堅持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的運行狀況、形態和發展規律,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究竟“怎麼樣”的問題。 2 二者所對應的哲學範疇不同 唯物論是與唯心論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者對立的根源在於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的觀點都是唯物論的觀點;反之,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的觀點則屬於唯心論。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在於對“世界究竟處於怎樣一種狀態”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由蘇聯學者米丁等著,中國學者沈志遠翻譯,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輯,1936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34萬多字,共分六章三十四節。在1937年7月以前,毛澤東仔細研讀了這本書,同時作了批註。
毛澤東的批划和批註主要集中在第三章第五節“社會的實踐為認識底標度”、第四章第一節“對立體一致底法則”和第二節“量變質和質變數底法則”。
批註明確提出了“實踐是真理標準”;“實踐高於認識”;“正確的理論積極地指導著實踐”;“實踐是發展的,理論也應是發展的”等有關實踐的基本觀點,強調並複述了“實踐之觀點是認識論第一的觀點”。
其中對對立統一規律批註較多,如“外因通過內因並被曲折才能發展”;“不廢除外因,但內因是主導的。不明內因,即無從了解發展”;“任何現象自身的矛盾性引起了事物發展,這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的基本要素”;“運動就是矛盾,即是連續和中斷的一致。托洛茨基只肯定不間斷而否定間斷,斯特魯威等肯定間斷而否定不間斷,都是錯的。動與靜的一致,續與斷的一致,今與明的一致,上與下、生與死、民主與獨裁的一致,矛盾就是運動”;“將一體分裂為二的見解,是辯證法的基本特質”;“統一是相對的,鬥爭是絕對的”;“新事物發生即原有矛盾的解決,原有對立及其統一同時消除,新矛盾開始發展”等。對於量變質變規律也有較多批註,如“質是現象的定性,規定現象之特殊個性,因此使各現象能互相區別”;“一定的特殊的質必具有一定的特殊的量,單純的質和量是沒有的”;“量的變化是以質的定性為基礎而受其限制的,但同時量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質。這即是說,受一定的質規定的事物,只在某一瞬間〔以前〕是這樣,等到量的變化達到一定質的限度和一定的界限時,量就要求質的變化。同時這一變化,也是由質到量的變化,舊質一消滅,新量就向前發展了”;“只有經過量的變化才能發生質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