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無措

手足無措

手足無措,漢語成語,拼音:shǒu zú wú cuò,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釋義: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在句子中作謂語、狀語、定語;指慌亂。

釋義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典故


形容不知如何處置。《陳書· 後主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禮記·仲尼燕居》: “子曰: ‘禮者何也? 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冶。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 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 ” 《論語·子路》: “子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錯:通“措” ,安置。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有禮,否則,法令不能施行,老百姓會無所適從。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焦頭爛額、小手小腳、一籌莫展、如坐針氈、驚慌失措、舉止失措、狼狽不堪、驚惶失措、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七手八腳
猝不及防。

反義詞

措置裕如、泰然自若、指揮若定、慢條斯理、滿不在乎、神色自若、處之泰然、鎮定自若、不動聲色、從容不迫、手足無措。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慌亂。

例句

突遇家中變故,誰都難免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英文翻譯


scratch one's head

拼音


shǒu zú wú cu

引證解釋


1、手腳無處安放。
《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形容舉止慌亂,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陳書.卷六.後主本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孫權縱馬上橋,橋南已折丈餘,並無一片板。孫權驚得手足無措。”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游兵日夜巡警,樵採俱斷。慌得鄭文公手足無措。”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手足無措。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庄大老爺奉他兩位炕上一邊一個坐下,茶房又奉上茶來,弄得他二人坐立不安,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說話,不知從那裡說起。

歇後語


雞遇黃鼠狼——手足無措
踩高蹺上高牆——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