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盆地深層油氣成藏與分佈預測a) 複雜構造油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a) 複雜油氣藏綜合地球物理描述與監測技術a)
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實驗室主任為楊長春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歐陽自遠院士。面向國家對油氣資源的重大需求,針對制約我國油氣勘探進程的勘探理論與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創新研究,構建以油氣盆地形成與演化、油氣成烴、成藏過程研究和油氣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為特色的研究平台。
實驗室主要從事油氣地質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以國家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為驅動,追蹤油氣地質研究國際前沿,以油氣資源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攻方向,針對我國多旋迴疊合盆地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開展油氣資源勘探基礎和應用基礎理論以及關鍵探測技術的研究,為推動我國油氣事業的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研究方向
瞄準石油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國際研究前沿,針對我國油氣資源形成於多期構造活動背景下、保存於構造複雜深層中的特殊性,主攻制約我國油氣資源勘探的基礎理論、地球物理重大裝備與關鍵技術,發展和完善油氣成盆-成烴、成岩-成藏理論,認識盆地深層和海相層系油氣富集機理與分佈規律,形成適於我國複雜地質條件下油氣勘探的關鍵技術系列,為我國‘油氣工業二次創業’作出創新貢獻。
研究內容
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理論與方法,對我國前新代海相和深層油氣勘探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工作,以期推動我國油氣勘探事業的發展。重點研究內容如下:
1) 前新生代海相油氣資源
a) 海相優質烴源岩和優質儲層發育環境與構造背景
b) 海相碳酸鹽岩儲層後期改造與主控因素
c) 海相碳酸鹽岩油氣成藏與富集分佈規律
2) 氣體地球化學與天然氣成因
a) 天然氣源岩成因類型與演化
b) 天然氣示蹤體系
c) 天然氣成藏與評價
3) 盆地深層油氣成藏與分佈預測
a) 深層優質儲層發育與主控因素
b) 低孔低滲油氣藏成藏機理與過程
c) 深層輸導格架構建與量化表徵
d) 深層油氣富集規律與預測
4) 複雜構造油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
a) 綜合地球物理方法與技術
b) 複雜構造地震成像理論與技術
c) 海量地球物理數據超算技術
5) 地震數據採集裝備關鍵技術
a) 大動態範圍、高靈敏度數字檢波器
b) 高效數據傳輸技術
c) 地震數據採集系統集成技術
6) 複雜油氣藏綜合地球物理描述與監測技術
a) 剩餘油氣分佈綜合預測技術
b) 複雜油氣藏開發過程監測技術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7人,其中研究員27人,副研究員20人,高級工程師4人,助理研究員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百人計劃”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5人,技術人員9人,管理人員2人,實驗室流動和客座人員80餘人。
2006年,油氣資源研究團隊獲得了人事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頒發的“優秀團隊”獎;2006年,柴達木課題組獲甘肅省“五·一”獎,2009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的光榮稱號。構成了一支團結、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和技術隊伍,能夠承擔國家和企業不同層次的重大科研及技術研發任務。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實驗室堅持系統專業知識學習和科研工作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掌握科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自2004年以來,實驗室已畢業博士生90名,碩士生67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出站21名。在讀博士生82名,碩士生7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20名。
畢業生中1人獲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實驗室建成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和依託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後裝備了多台先進的大型分析測試儀器,建立了完整的油氣地球化學分析技術系統,其中碳氫穩定同位素和稀有氣體同位素配套測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油氣地質領域較為獨特的地球化學測試和方法研究平台。通過採用自行研製與引進並舉的途徑,在海底流動觀測台陣與應用、MEMS檢波器與地震數據採集系統和地球物理海量數據超算等地球物理儀器設備技術平台方面,形成了實驗室的特色,為實驗室各項科研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以來,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200餘項,其中國家縱向項目110項,油田企業橫向項目95項。科研項目經費共計34083萬元,其中國家項目經費為23114萬元,橫向經費為10970萬元。
圍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開展了油氣勘探的地質理論、地球物理探測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共計發表論文582篇,其中國際SCI論文97篇,國內SCI論文74篇,EI論文45篇,其它論文366篇,出版及合作出版專著8部,獲得國家專利技術5項,軟體登記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科研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石油天然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我國油氣資源勘探做出了重要貢獻。
實驗室遵循“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方針,聘請多位國內外客座人員來室工作,經常性地邀請高訪學者在實驗室交流、講學,舉辦多種形式不同規格的學術研討會,鼓勵室內研究人員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