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前蘇聯著名作曲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y·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聖彼得堡,原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畢業於彼得堡音樂學院。

1923、1925年先後畢業於鋼琴、作曲專業,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鋼琴比賽中獲獎;衛國戰爭中所創作的第七交響曲享譽世界。

1975年8月9日在莫斯科去世。

大事件

1906-09-25

出生

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聖彼得堡,原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畢業於彼得堡音樂學院。

1925

以畢業作品的演出而成名

1925年先後畢業於鋼琴、作曲專業,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的演出而成名。

以畢業作品的演出而成名
1927

獲榮譽獎

1927年在華沙肖邦鋼琴比賽中獲榮譽獎。

獲榮譽獎
1954

獲獎

獲得西貝柳斯獎以及國際和平獎。

獲獎
1975-08-09

去世

1975年8月9日在莫斯科去世。

去世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早期照片
早期照片
1916年至1919年間就讀于格里亞塞爾音樂小學,開始作曲。
1919年至192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
1923、1925年先後畢業於鋼琴、作曲專業。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的演出而成名。
1927年在華沙肖邦鋼琴比賽中獲榮譽獎。
他的母親曾在音樂學院學過鋼琴。他在母親的指導下,在格利亞塞爾音樂學校開始受音樂教育。9至11歲寫作了第一批樂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氣氛感染下寫成的鋼琴曲《自由頌》《紀念革命烈士的葬禮進行曲》。

演藝經歷

1927至1932年間創作了大量的戲劇音樂:兩部歌劇、兩部舞劇、五部話劇配樂以及四部電影音樂。
1957至1962年先後因《第十交響曲》和《第十三交響曲》的問世而引起過爭論。
196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1960至1968年任俄羅斯聯邦作曲家協會理事會第一書記;曾任蘇聯第6~9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1965年獲藝術科學博士學位。
共創作約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第十交響曲、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第十三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康塔塔《陽光照耀著我們祖國》、無伴奏合唱《十首詩》、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選》、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洛娃》(即《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管弦樂《節日序曲》、輕歌劇《莫斯科的李花村》、鋼琴五重奏及大量電影音樂等。
曾經榮獲蘇聯人民演員稱號(1954),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6),還曾經被授予蘇聯國家獎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國家獎(1974),西貝柳斯獎以及國際和平獎(1954);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和科學院都曾授予他榮譽稱號。

個人作品


交響曲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1)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1)
第一交響曲 作品10(1926)
第二交響曲 作品14(1927)
第三交響曲 作品20(1929)
第四交響曲 作品43(1935—1936)
第五交響曲 作品47(1937)
第六交響曲 作品54(1939)
第七交響曲 作品60(1941)
第八交響曲 作品65(1943)
第九交響曲 作品70(1945)
第十交響曲 作品93(1953)
第十一交響曲 作品103(1957)
第十二交響曲 作品112(1961)
第十三交響曲 作品113(1962)
第十四交響曲 作品135(1969)
第十五交響曲 作品141(1971)

弦樂四重奏

第一弦樂四重奏 作品49(1938)
第二弦樂四重奏 作品68(1944)
第三弦樂四重奏 作品73(1946)
第四弦樂四重奏 作品83(1949)
第五弦樂四重奏 作品92(1952)
第六弦樂四重奏 作品101(1956)
第七弦樂四重奏 作品108(1960)
第八弦樂四重奏 作品110(1960)
第九弦樂四重奏 作品117(1964)
第十弦樂四重奏 作品118(1964)
第十一弦樂四重奏 作品122(1966)
第十二弦樂四重奏 作品133(1968)
第十三弦樂四重奏 作品138(1969—1976)
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作品142(1973)
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作品144(1974)

協奏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 作品35(1933)又名《為鋼琴,小號及弦樂所作的協奏曲》
第二鋼琴協奏曲 作品102(1957)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77(1947—1948)
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129(1967)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107(1959)
第二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26(1966)

鋼琴獨奏

24首前奏曲 作品34(1932—1933)
24首前奏曲與賦格 作品87(1950—1951)

室內樂

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1934)
鋼琴五重奏作品57(1940)
第二號三重奏作品67(1944)
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4(1968)
中琴琴奏鳴曲 作品147(1975)

歌劇

《鼻子》(1927—1928)
《姆欽斯克的馬克白夫人》作品29(1930—1932);1956年修訂,改名《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作品114。

電影音樂

新巴比倫 1929/3/18,導演科靜采夫和特拉烏別爾格。
孤獨 1931/11/6,導演尤特凱維奇。
迎展計劃 1932/11/7,導演尤特凱維奇和埃爾姆勒爾。
神甫和他的長工巴拉達的故事(未完成)影片毀於二戰期間,導演特茨哈諾夫斯基。
馬克辛三部曲 1935/1/27,1937/1/21/,1938/5/1,導演科靜采夫和特拉烏別爾格。
偉大的公民 1938/2/13,1939/11/27,導演埃爾姆勒爾。
愚蠢的小老鼠的故事 1940/9/13,導演特茨哈諾夫斯基。
科金基娜歷險記 1940/11/11,導演敏茨。
丹娘 1944/9/22,導演阿倫施塔姆。
孤身一人 1956/8/25,導演科靜采夫和特拉烏別爾格。
外科醫生皮羅戈夫 1947/12/16,導演科靜采夫。
青年近衛軍 1948/10/11,1948/10/25,導演格拉西莫夫。
米丘林 1949/1/1,導演杜甫琴科。
易北河會師 1949/3/16,導演圖爾兄弟和西埃寧。
攻克柏林 1950/1/21,導演切阿列烏里。
難忘的1919年 1952/3/3,導演切阿列烏里。
別林斯基 1953/6/4,導演科靜采夫。
大河之歌 1954/9/17,導演伊文思。
牛虻 1955/4/12,導演范齊美爾。
第一梯隊 1956/4/29,導演卡拉托佐夫。
霍萬斯基之亂 1959/5/23,導演斯特羅耶娃。
五天五夜 1961/11/23,導演阿倫施達姆和愛勃林。
莫斯科,美麗的稠李 1962/12/30,導演拉波波爾特。
哈姆雷特 1964/4/19,導演科靜采夫。
一年如一生 1965/3/18,導演羅沙爾。
卡塔林娜·伊茲邁洛娃 1966/9/25,導演夏皮羅。
索菲亞·普羅夫斯卡婭 1968/5/6,導演阿倫施達姆。
李爾王 1971/2/4,導演科靜采夫。

人物評價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2)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2)
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遍及各種音樂體裁,特別是15部交響曲使他享有20世紀交響樂大師的盛譽。他在通俗音樂領域同樣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為30年代蘇聯群眾歌曲大繁榮的先聲。
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藝術家,肖斯塔科維奇從不旁觀生活,迴避矛盾,而總是置身於社會生活的湍流,滿懷激情和鮮明的愛憎去反映生活。他是一位強調音樂創作的思想性,而又善於運用音樂手段表達思想的藝術家。
他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藝術革新家,但他的創作又與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的藝術面貌是異常獨特的,音樂語言和風格處處表現出自成一家的鮮明特徵。他的旋律常以古調式為基礎;尤其是陣音級的各種所謂“肖斯塔科維奇調式”的頻繁運用,以及在一個主題內經常的調式突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現力的樂匯。
在後期創作中,他也採用十二音音列的旋律進行(如《第十四交響曲》等),但只是把這種技法作為眾多的表現手段之一,而從不把自己束縛在某一種體系或法則之中。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3)
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作品錄音(3)
他的旋律富於朗誦性,尤其是器樂的宣敘性獨白更是情味深長。他的和聲很有特色,有時寫得非常簡單樸素(甚至僅限主、屬和弦),有時又異常複雜,富於刺激性(如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由全部十二個半音構成的和弦)。他擴展了傳統的復調技術,給賦格、帕薩卡里亞等古老復調形式注入了現代內容。
他的配器不傾向於色彩性的渲染,而著力於戲劇性的刻畫,樂器的音色好像劇中角色,直接參與“劇情”的發展,是表現矛盾衝突的有力手段。他在曲式方面的獨創性也很突出。他的交響套曲結構和各樂章之間的功能關係,從不拘泥一格,而是按構思需要靈活變化。
交響套曲的第一樂章往往不是奏鳴曲快板,而是奏鳴曲慢板或中板,樂思徐緩展開,動力逐漸積聚,波瀾起伏地推向總高潮。奏鳴曲式的處理也有許多突破,如《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加入長篇的“侵犯插部”。他後期的交響樂已經不以奏鳴曲式為基礎,迴旋性與變奏性相結合成為音樂展開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