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
身材
(1) [stature]∶在直立狀態下的自然身高;(2) [figure]∶指身體的高矮胖瘦。
從兩性差異上看,男性肩寬臀窄,女性肩窄臀寬;男性胸部寬闊、軀幹厚實,顯得腰部以上發達,女性臀部寬闊、大腿豐滿,顯得腰部以下發達;男性脂肪多半集中於腹部,女性脂肪多半集中於臀部和大腿;男性身體重心位置相對比女性高。
男性腰節線較低,女性較高;但以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女差不多,男性略大於女性。
在一項研究中,讓18~30歲的女青年描述她們所喜歡的男子的體型,一般都傾向於男子有細長的腿、肩寬臀窄、呈“V”字形體型;最厭惡粗短的腿、肩窄臀寬,呈“梨”形體型(S.J.Korn,1975) 。
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中,不同年齡的男性都認為腰臀比是0.7的女性最有魅力。
◎ 身材,身材
(1)[stature]:在直立狀態下的自然身高。
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
(2) [figure]:指身體的高矮胖瘦。
身材苗條。
五短身材,白淨麵皮,沒甚髭鬚,約有三十餘歲。——《水滸傳》第十四回
1.指才能。漢 劉向 《說苑·善說》:“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貴而後賤,先富而後貧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適遭暴亂無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唐 劉肅 《大唐新語·剛正》:“某無身材,但守公直。”
2.指身體的高矮和胖瘦。唐 寒山 《詩》之十九:“手筆太縱橫,身材極瓌瑋。”《水滸傳》第三八回:“李逵 看那人時,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紀。”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呼韓邪 高高身材,面如秋月。”
![兩性身材差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b/mbb744d2a68455bc85e14460a3273beb8.jpg)
兩性身材差異
![脂肪分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f/m7f269235974d6d7ba49444c35ef8d54e.jpg)
脂肪分佈
![身材](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7/me7eee68ba8a5f569eb7470826afe4144.jpg)
身材
![尤塞恩·博爾特和凱莉·布魯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e/mbe015394ffb01118dd041de4e39db9c9.jpg)
尤塞恩·博爾特和凱莉·布魯克
(2)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中,辛格向男性呈現不同腰臀比的女性素描。有些素描上的女性的腰臀比是0.7,有些是0.8,而另一些則是0.9。實驗者要求被試在他們認為最有吸引力的圖片上畫圈。在選取的所有樣本(包括非洲、巴西和美國人)中,不同年齡的男性都認為腰臀比是0.7的女性最有魅力。
![身材](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2/m529cb44a28438f4b7ce403c04d4a9f24.jpg)
身材
解剖學、人體測量學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由於全腿長不易測量,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即廣義的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會陰高減內踝高等。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2)(會陰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5.70,亞洲女性平均為44.90;歐美男性平均為47.68,歐美女性平均為47.34。該會陰高數據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去坐高,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7/m77581d3beea0e068902415dd161aba7f.jpg)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 ||||||||||||||
超短腿型 | 短腿型 | 亞短腿型 | 中腿型 | 亞長腿型 | 長腿型 | 超長腿型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男 | 1 | 0.2 | 38 | 6.5 | 176 | 30.3 | 249 | 42.8 | 93 | 16 | 23 | 4 | 2 | 0.3 |
女 | 5 | 1.2 | 35 | 8.3 | 173 | 40.8 | 153 | 36 | 54 | 12.7 | 4 | 0.9 |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f/mdf5772b6a0f1021a769472888d3df024.jpg)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
(4)雙膝過肩 與否、腕線過臀線 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
(1)大腿長相關指數
由於大腿頂端難以找到確定的測點,所以不易進行精確的測量,股骨頭頂端雖是一個較好的起點,但探尋困難且不易準確。因此,在體育測量中,大腿長用大轉子點高減去脛骨點高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30,亞洲女性平均為25.75;歐美男性平均為24.88,歐美女性平均為25.13。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9.53,亞洲女性平均為50.30;歐美男性平均為47.70,歐美女性平均為48.00。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脛骨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98.12,亞洲女性平均為101.21;歐美男性平均為91.20,歐美女性平均為92.31。
(2)脛骨點高相關指數
(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79,亞洲女性平均為25.44;歐美男性平均為27.28,歐美女性平均為27.23。
(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0.47,亞洲女性平均為49.70;歐美男性平均為52.30,歐美女性平均為52.00。
(3)小腿長相關指數
身高小腿長指數=(小腿長/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85,亞洲女性平均為21.30。
(小腿長/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7,亞洲女性平均為41.61。
身高/頭全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18頭身,亞洲女性平均為6.95頭身;歐美男性平均為7.57頭身,歐美女性平均為7.49頭身。
身高胸圍指數=(胸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1.76,亞洲女性平均為52.35;歐美男性平均為56.46,歐美女性平均為55.67。
身高腰圍指數=(腰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9,亞洲女性平均為41.34;歐美男性平均為47.84,歐美女性平均為44.53。
身高臀圍指數=(臀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2.07,亞洲女性平均為57.78;歐美男性平均為56.03,歐美女性平均為59.34。
腰臀比=腰圍/臀圍:亞洲男性平均為0.81,亞洲女性平均為0.73;歐美男性平均為0.85,歐美女性平均為0.75。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30.86,亞洲女性平均為33.17;歐美男性平均為33.97,歐美女性平均為35.61。
身高小腿圍指數=(腿肚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14,亞洲女性平均為21.25;歐美男性平均為21.53,歐美女性平均為21.63。
(最大肩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6.62,亞洲女性平均為25.63;歐美男性平均為28.01,歐美女性平均為26.55。
(臀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19.12,亞洲女性平均為20.78;歐美男性平均為19.47,歐美女性平均為21.03。
(臀寬/最大肩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71.85,亞洲女性平均為81.09;歐美男性平均為69.50,歐美女性平均為79.22。
![人體尺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a/m2a0011ed8281a87bf0841308a45f2af7.jpg)
人體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