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厘館

店鋪

“二厘館”是廣州茶樓的前身,從清咸豐同治間開始。所謂“二厘館”是茶資二厘,當時一個角洋合七十二厘。

基本介紹


“二厘館”設備簡陋,木桌木凳,供應糕點,門前掛有某某“茶話”的幌子,專為肩挑負販者,提供一個歇腳敘話之所。後來又出現了“茶居”,如五柳居永安居、永樂居等等。其名曰居,即為隱者遁居之所,是有閑者消磨時間的去處。五口通商后,廣州成為南方的通商口岸,原來中國四大鎮之一的佛山,逐漸衰落,資金轉移到廣州。佛山七里堡鄉人來廣州經營茶樓,遂有金華、利南、其昌、祥珍四大茶樓之興。佛山七里堡鄉人經營茶樓的手法,是先購地后建樓,茶樓佔地廣寬,樓高三層,此後,廣府人始有茶樓可上,一盅兩件可嘆。
“二厘館”可以視為茶樓業的雛形,其主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一些肩挑負販者,即以出賣苦力過活的貧苦勞動力。“二厘館”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歇腳的去處,這些肩挑負販者常在早晨上工之前到“二厘館”吃一碟芽菜粉,兩個大松糕,又或中間閑暇時來到“二厘館”泡飲一壺茶,聊聊天,鬆鬆筋骨,使精神得到調劑,體力得到恢復。可想而知,其所飲用茶葉質量十分低劣,大多是翻渣茶葉,也就是“從上級或中級的茶樓里取來的客人喝余的茶渣,再曬乾,再炒焙,或加顏色便是”。點心種類也十分有限,只有芋頭糕、芽菜粉之類的食品。所用的茶壺質量也很低劣,多是石灣石灣鎮現隸屬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產的粗製綠釉,大耳朵、粗嘴巴,因長的像鵪鶉,人稱“鵪鶉壺”。

名字來源


清咸豐同治年間,一些店家就已經開始用平房作為店鋪,用木凳搭架於路邊供應茶點,由於茶價僅二厘,又被稱為“二厘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