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鎮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轄鎮

劉川鎮,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地處靖遠縣境西北部,東臨糜灘、三灘鄉,南與北灣鎮相接,西與白銀區王峴鄉毗鄰,北鄰景泰縣中泉鄉,行政區域總面積412.5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糜灘鄉公所;1983年,改為劉川鄉。2016年8月,劉川鄉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劉川鎮戶籍人口為34759人。2020年6月,劉川鎮下轄10個行政村。

2011年,劉川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345元。2018年,劉川鎮有工業企業64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0個。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糜灘鄉公所。
1949年後,分別由古城、黃崖等7鄉管轄。
1958年,為糜灘公社所轄大隊。
1961年,由白銀市王峴公社管轄。
1964年,成立劉川公社,歸屬靖遠縣糜灘區。
1968年,併入糜灘公社。
1972年,從糜灘公社劃出,恢復劉川公社。
1983年,改為劉川鄉。
2016年8月,劉川鄉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劉川鎮地處靖遠縣境西北部。

地形地貌

劉川鎮地處縣城以西、黃河以北的山川地帶,地形南北皆山,中間平川,呈走廊形。地勢東西走向,西高東低,略有起伏。境內最高峰黑石山位於張灘村,海拔1740米;最低點龍鳳灣位於南川村五社,海拔1436米。

氣候

劉川鎮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光照充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42.6毫米,平均氣溫9.1℃,日照時間2624小時,無霜期180天左右,作物生長期200天左右,風向多為西北風。

自然災害

劉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雹災最嚴重一次在1972年,全鄉普遍受災。風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自然資源


劉川鄉銅礦
劉川鄉銅礦
境內有豐富的銅、錳、金、石灰石等礦產資源有待開發,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居靖遠縣首位。

當地特產

劉川鄉特產白蘭瓜,白蘭瓜性喜高溫乾燥、溫差大、日照長的氣候,當地土壤多為疏鬆深厚的微鹼性黃土,日照充足而強烈,對白蘭瓜的生長和糖分的積累極為有利。成熟的白蘭瓜呈圓球形,個頭均勻,每個重1.5~2公斤,白中泛黃,色澤美觀,耐貯藏,易攜帶,瓤口碧綠,肉厚汁豐,脆而細嫩,清香撲鼻,甜味盈口,含糖量平均在14%左右,最高的達18%。白蘭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酶、鈣、磷、鐵等,富有營養,具有清暑解熱,利尿解渴,開胃進食的功能。每當炎熱盛暑,人們都會以白蘭瓜消暑解渴。靖遠白蘭瓜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行銷全中國和香港,遠銷東南亞各國,一直供不應求。

行政區劃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20421209):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620421209200220南川村委會
620421209201220英咀村委會
620421209202220來窯村委會
620421209203220張灘村委會
620421209204220澇壩灣村委會
620421209205220金川村委會
620421209206220羅庄村委會
620421209207210趙淌村委會
620421209208220南山尾村委會
620421209209220范窯村委會
2011年末,劉川鎮下轄10個行政村:張灘、來窯、鷹咀、南山尾、范窯、金川、羅庄、趙淌、南川、澇壩灣;下設64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劉川鎮下轄10個行政村:南川村、鷹咀村、來窯村、張灘村、澇壩灣村、金川村、羅庄村、趙淌村、南山尾村、范窯村,鎮人民政府駐趙淌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劉川鎮總人口3.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543人,城鎮化率4.7%。另有流動人口1275人。總人口中,男性16762人,佔53.9%;女性15846人,佔46.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8%;有回、藏、蒙古、壯、土家、傣、黎7個少數民族,共4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9.33‰,人口死亡率4.26‰,人口自然增長率5.0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2人。
截至2018年末,劉川鎮戶籍人口為34759人。

農業發展

劉川鄉因地制宜,全面調整農業結構,優化品種,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高效農業。
劉川鄉農業
劉川鄉農業
在種植業方面,2005年,劉川鄉種植小麥6480畝,玉米7111畝,早熟洋芋6000畝,西紅柿4000畝,洋蔥10000畝,其它蔬菜3000多畝。已形成“張灘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南山尾千畝桃園基地”、“趙淌萬畝地膜早熟洋芋基地”。與此同時,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生產品質好、市場適銷、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在養殖業上,劉川鄉依託“靖遠羊羔肉”品牌優勢,大力發展養羊業,羊只存欄2.5萬隻,其中舍飼羊只存欄1.5萬隻,其它養殖業也不斷健康發展,商品豬年存欄15000頭,雞存欄78萬隻。
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搶抓“三北”四期農田防護林建設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建設,植樹造林成效顯著,共栽植農田防護林3000多畝,以優質桃為主的經濟林5200畝,農田林網縱橫,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2011年,劉川鎮農業總產值4.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5%,比上年增長1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等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1.6萬噸,其中小麥9000噸,玉米24000噸,人均484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桃子、梨、杏、枸杞、大棗、西紅柿、洋蔥、馬鈴薯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3.4萬畝,產量18.2萬噸,其中洋蔥1.1萬畝,馬鈴薯1.1萬畝,西紅柿4500畝,其他蔬菜0.65萬畝。2011年末,畜牧業總產值2.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

鄉鎮企業

劉川鄉
劉川鄉
劉川鄉現有鄉鎮企業65個,其中鄉辦企業4個,劉川化工廠、劉川手套廠等企業,為二次創業積極準備,需要技術合作與資金投入,正在尋找合作夥伴。以銅三角個體私營經濟為龍頭的109線沿線三產的快速發展,給劉川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劉川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劉川鎮”的建設逐步進入規劃階段,它的建成將為本鄉鄉鎮企業及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白銀劉寨柯高速公路已列入建設計劃,給劉川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魅力。

工業區

劉川鎮有各類中小企業20家。2011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927萬元。

商業區

劉川鎮有個體工商戶1200戶,蔬菜營銷大戶300餘戶。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8億元。

文化


2011年末,劉川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廣場2個,文化書屋10個,藏書6.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30人。西征公園和吳家川岩畫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名由來

劉川鎮以姓氏和自然地理實體得名劉川鎮。

交通


劉川鎮境內有國道G109、省道S207經過。便利的交通為劉川鄉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劉白高速公路、國道109線與白寶鐵路并行貫穿全境30多公里,共有5個鐵路客貨運站,蘭州—長征鐵路經此並設鷹咀站,交通便捷。

社會


模範村莊

劉川鄉蔬菜種植
劉川鄉蔬菜種植
甘肅靖遠縣劉川鄉張灘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兩年來共整合資金1125萬元,用於改善試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支柱產業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靖遠縣劉川鄉張灘村切實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村民投工投勞、自備沙石料,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提供水泥,鄉政府負責項目施工管理和質量監督實施道路硬化工程,全村實現群眾自籌20.86萬元,其中投工2546個,自備沙石料3600方。已完成路基整理10.8公里,道路硬化8公里,砂化9.7公里,打通村社道路4條。與此同時,完成渠道襯砌4公里,栽植農田防護林45畝,改造農電網8公里,建設綠化帶6畝,建成“三位一體”沼氣池75座。對60戶農戶的現有舊房進行改造,統籌安排空留庄基地建設。拆除舊房3座,560平方米,拆除影響環境衛生的豬舍、廁所7處,改造7處。配置垃圾處理設施,全村6個村民小組都規劃了垃圾填埋點,垃圾集中點正在規劃建設之中。投資24萬元、佔地6畝、總建築面積420平方米的村文化衛生培訓中心已完成總體工程的70%。
該村還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完成露地蔬菜種植3000畝,其中種植優質無公害蔬菜1550畝,規劃新建日光溫室50座;在養殖業上,計劃發展舍飼養羊戶60戶,養羊1200隻,扶持規模養雞戶36戶,戶均達到1000隻以上。發展規模養豬戶30戶,引進良種豬800頭,力爭2008年全村人均增收500元。另外,還加大了農民技能培訓力度。邀請市縣科技人員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2場、次,發放各類科技資料1200餘份,培訓農民420人(次),收到了明顯效果。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劉川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26人,專任教師8人。中小學17所,其中獨立初中1所,完全小學16所,教學點1個。中小學在校生4136人,其中初中生2168人,小學生1968人。全鄉有教職工332人,其中小學208人,初中12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劉川鎮教育經費達64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劉川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佔地面積1260平方米,有專業衛生人員34人,其中有醫生15人,床位25張。各村均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3萬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劉川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43戶,人數4520人,支出452.5萬元;農村五保供養支出22.8萬元;大病醫療救助302人次,支出67.7萬元;發放臨時救助資金3.2萬元,臨時救助生活困難家庭73戶;發放救災麵粉4.5萬斤。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9人,支出9.7萬元。年末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70%

旅遊


風景名勝

吳家川岩畫
吳家川岩畫或稱劉川岩畫,位於靖遠縣劉川鄉境內的吳家川一帶,距離縣城40公里。
劉川鄉吳家川岩
劉川鄉吳家川岩

代表人物


隴上新聞先驅王定元

王定元,字宇一,1899年出生在靖遠縣城一個殷實之家,其父王壽山開設酒坊,經營有道,從而成為望族。定元自幼天資超人,深為父親器重,即親授名家詩文,皆能嫻熟背誦,理解其義。稍長,就讀於私塾、小學、中學,師長皆以大器目之。由於勤懇用功,學業大為長進,終於考入北平中國大學讀書。
在京城求學期間,目睹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罪惡行徑,以及北洋軍閥的腐敗政治,時常哀戚於懷。乃立志救國救民,樹立振興中華民族遠大理想,服膺孫中山先生之言論,致力於國民革命,參加“五四”運動。每逢假期返回故里,隨身攜帶有宣傳反對帝國主義、倡導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等進步思想的小冊子,散發給同鄉和朋友,並在家鄉提倡男女戀愛、結婚自由的觀點,反對包辦、買賣婚姻等傳統陋習。
1927年大學畢業返回甘肅,參加國民軍並從事黨務工作,先後擔任甘肅中山大學教授,甘肅省行政人員訓練所教育長,甘肅省政府宣傳處處長,中國國民黨甘肅部執行委員、常務委員等職務。期間創辦《甘肅民國日報》和《新隴日報》,擔任社長和主編,成為甘肅近代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