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秋景

元代文學家盧摯創作的散曲

《沉醉東風·秋景》是元代文學家盧摯創作的散曲。整首小令寫的是瀟湘行舟所見,按時間順序道來。前五句寫黃昏之景,后兩句寫靜夜之景,二者又有機的構成一幅有時、空推移的動態的畫面,傳達出作者悠閑寧靜而略帶蕭瑟的情意。

作品原文


沉醉·秋景
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圍盡 ,窮。散秋。夜靜雲帆 影低,載瀟湘畫。

註釋譯文


註釋

、沉醉:曲牌,南北曲兼。北曲屬雙調,南曲屬仙呂入雙調。
2、掛絕壁松枯倒倚:出於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疊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絕壁:陡峭的山壁。
3、落殘霞孤鶩齊飛:落霞與野鴨一起飛翔。出於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殘霞:落霞。鶩(wù):野鴨。
4、不盡:數不完。
5、雲帆:一片白雲似的船帆。
6、瀟湘畫里:宋代畫家宋迪曾畫過八幅瀟湘山水圖,世稱瀟湘八景。歷代題詠者不少。瀟、湘,湖南境內的兩大水名。湘水流至零陵縣和瀟水合流,世稱瀟湘。這裡極言瀟湘兩岸的風景如畫。

譯文

彎曲的枯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上,殘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鴨在天上一齊飄飛。四周圍是數不盡的青山,一無 際的碧水,西風簫簫,天地間一派濃濃的秋意。靜靜的夜裡 皎潔的月影映照著高掛雲帆的船兒,載著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畫圖之中。

創作背景


此曲作於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時盧摯在湖南憲使的任上,當時盧摯正在赴任途中,路經瀟湘行舟,寫下此曲。

作品鑒賞


賞析

“掛絕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寫懸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絕壁而倒掛,既寫出枯松的奇姿,又襯托出山勢的險峻。作者放在小令的開頭,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殘霞孤鶩齊飛。“寫秋天傍晚江上明麗的景物。這兩句刻意經營,本身極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審美效應,從而一上來便先聲奪人,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四圍不盡山“兩句,是對前面兩句所寫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擴大和補充。前面兩句是鏡頭各對準一個焦點,攝取最動人的畫面,他們的景觀是具體的,但卻是定位的,是在某一個方向上。現在加上這兩句,進一步擴大了讀者的視野,使他們看到除了上面所寫到的景物之外,四圍還有數不盡的山,無窮的水。這種大筆勾勒似的寫景,為下面寫”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鋪墊。
”散西風滿天秋意。“”西風“無形,”秋意“無跡,然而又確實有”意“可感。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寫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給讀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結束,它還不過是一幅沒有人物的靜物畫,而且構圖不夠多樣與豐富。
”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靜靜的夜,靜靜的湘水,一隻船,高掛著雲帆,悠悠前進。“月影低”說明月亮才剛剛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顯得低而且長。在這裡,作者把自己擺進圖畫中,成為畫面中的一員。人物出現,畫面頓時活了起來。因為“雲帆月影”的夜航點綴了清曠的江面,太富有畫意了,而且地點正好在瀟湘之上,就像一幅瀟湘景物圖一樣,所以說“載我在瀟湘畫里”。
整首小令寫的都是瀟湘行舟所見。是按照時間順序道來。作者的態度,更多的是冷靜的觀照二視野所及,瀟湘兩岸的山水風物,都使他感到心曠神怡;雖然兩風的輕拂帶來了滿天的秋意,傳統的季節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產生微微的蕭瑟之感;但因為他身為湖南憲使,也許是外出公幹,也許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靜的。j正因如此,我們獲得了一幅氣象闊大、意境飛動的秋光圖。

評價

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洪柏昭:黃昏與清夜兩個時間範疇同時出現,蘊含的“意”與“境”是非常豐富的。

作者簡介


盧摯(約1243-1315后),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著有《疏齋集》,明初尚存,后佚。今有李修生《盧疏齋集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