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離的結果 展開
王離
秦朝名將
王離(?~前205年),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秦朝後期著名將領,武成侯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
王離[秦朝名將]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後,建立皇帝名號,稱為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秦始皇為了安撫東方百姓,於是東巡到琅邪(今山東膠南),當時王離與其父王賁在隨行之中,和丞相王綰、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參與評議秦始皇的功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與秦始皇少子胡亥秘不發喪,偽造秦始皇遺詔,扶持胡亥登基稱帝,史稱秦二世,並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將其兵權移交給時任副將的王離。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王離與章邯等人率軍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中。當時有人說:“王離,是秦朝名將。如今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建立的趙國,一定能取勝。”一個過客說:“不對。據說做將領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敗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家殺的人太多,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王家的第三代將領。”
不久,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前往援救巨鹿,大破秦軍四十萬,作為主力的王離部被項羽擊潰殲滅,章邯投降,王離被俘。此後再無記載,可能為項羽所殺。
關係 | 姓名 | 備註 |
祖父 | 王翦 | 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 |
父親 | 王賁 | 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資治通鑒·卷七》
時人:“王離,秦之名將也。”
司馬遷:“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
司馬貞:“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有說“王離先章邯到了趙國”。理由是王離經太原,出井陘而東,於秦二世二年頭幾個月內,“入邯鄲郡境,迫近信都”,“這年後九月王離軍圍趙王歇於巨鹿”;下個月,也就是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才“北入邯鄲”,“之後,章邯軍巨鹿南棘原”。這個王離與章邯入趙的時間表有點問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的軍事時間表是這樣的: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圍巨鹿”。
三年十月,章邯軍“破邯鄲”;劉邦軍“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
十一月,項羽“將其兵渡河救巨鹿”。
十二月,項羽軍“大破秦軍巨鹿下”。
端月(正月),項羽軍“虜秦將王離”。
據此可知,王離先是在成武(今山東成武)被劉邦軍打敗,此前他似乎沒有參與“圍巨鹿”,反正未見史籍明文記載;後來他才聽章邯之“令”去圍巨鹿(在今河北平鄉西南),而後被項羽軍所虜。也就是說,王離軍先是出現在成武,而後才到巨鹿。如果他在前一個月參與圍巨鹿,后一個月又破於成武,在時間上就有點令人費解了。成武在河南,原為宋楚之地。邯鄲、巨鹿等在河北,原為趙地。由此是很難判定王離先於章邯到趙國的。按照現有的材料來看,是章邯先到了趙國。
《史記・張平陳余列傳》記載:秦二世二年初,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塞井陘的“秦兵”,有說是王離軍。這有可能,也難肯定,究屬缺乏實證,只是猜測而已。
軍隊之爭
有說秦主力軍只有一支,即章邯軍,先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稍後由王離所率的邊防軍補充進來,因而改變了士兵成份。有說章邯軍與王離軍是“平行的,互不隸屬”的兩支主力軍。兩說都不無道理,但也未必妥當。
徠章邯軍肯定是一支主力軍,這是不成問題的。王離軍也是一支很有實力的軍隊,故也可稱主力軍,但它與章邯軍不是“平行”關係。章邯取得邯鄲之後,“令王離、涉間圍巨鹿”(《史記・秦始皇本紀》)。此文中的“令”字,就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係的信息。兩者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係,但決不是“平行”關係。史記中關於巨鹿之戰的記載存在諸多破綻,章邯軍地位應高於王離軍,但王離軍並未受到章邯軍的調遣。
有說“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這似乎是對有關史料的誤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兩輸之粟。陳余為將,將率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高祖本紀》也有略同於此的記載。
關於軍隊人數,一說王離軍“三十萬”,理由是,秦朝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后,這支大軍“歸王離率領了”。一說王離軍“大約十幾萬人,至多二十萬人左右”,理由是,秦末大亂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王離原有的三十萬人一定不全了”;又據巨鹿之戰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軍大約就是這個數字。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據有理,又似乎都不大準確。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同書《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前者簡略,提到了“三十萬”,沒說明這個數字的具體情況;後者稍詳,既說到了“十萬”,又說了“徙適戍邊者”的來去問題,只是沒有寫明徙適戍邊者的具體人數。根據這兩條材料,可以推知蒙恬所統的士卒總共30萬左右,其中包括原有10萬,加之補充來的“適戍邊者”大約20萬。秦末大亂,既然“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即都走了;那麼,就只剩下10萬了。顯然,王離所有的軍士只有10萬。
章邯於秦二世二年九月大破項梁軍於定陶之後,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北向渡河擊趙。秦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攻破邯鄲;同時,王離軍在成武被劉邦軍擊破(參見《秦楚之際月表》)。這說明章邯軍北向擊趙邯鄲,王離軍則在楚地成武。王離為何不緊跟章邯的軍事行動之原因,不得而知,至少說明關係不密切吧。
章邯命令王離等圍巨鹿,自己“軍其(巨鹿)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項羽本紀》)。這說明章邯對王離既下了軍令,又給予軍餉支持。但當項羽軍“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又“破章邯”,章邯立即“引兵解”,使得項羽乘機於一兩個月內(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和端月)大打出手,“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參見《秦楚之際月表》及《張平陳余列傳》)。章邯於巨鹿南敗於項羽軍,只是小敗,並未大挫,仍然擁軍20萬於棘原(巨鹿南),仍可在短時間內進行反攻。但他置被圍的王離軍於不顧,使其全軍覆沒而其人被虜。這是為什麼?章邯即使不是明顯的拆台行為,也是消極思想作祟,或者還有其他因素摻雜其間。
在秦朝內部的重重矛盾中,王離與章邯很可能存在矛盾,王氏與蒙氏在興秦立國中都有大功,蒙恬統帥邊防大軍,王離為副,想來兩人關係不錯。蒙恬被害,王離未曾遭殃,而且得掌邊防軍大權,但他仍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而章邯在秦朝內部政權矛盾鬥爭中,由少府而為統兵大將,顯然權威顯赫,得意於一時,他能對早是列侯又是邊防大將的王離指手劃腳,隨便應付,足見其氣焰和神氣。
由此可以推想,王離與章邯的關係是不密切的,甚至是有矛盾的;秦楚巨鹿之戰,秦之慘敗,與其內部矛盾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