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日語:はつゆきがたごえいかん,英語:Hatsuyuki Class Destroyer)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第三代驅逐艦,本級艦是日本1977年的第4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4次防)將防空驅逐艦(DDA)、指揮驅逐艦(DDC)和反潛驅逐艦(DDK)進行整合的產物,以結束艦種繁多各行其亂的現象。

本級艦艦首配備一門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以及1具74式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艦舯裝有2×四聯裝AGM-84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兩部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艦尾配備直升機機庫、平台和拖曳陣列聲納以及配備於末甲板Mk.29八聯裝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武器配置齊全,綜合火力強大。

徠初雪級驅逐艦共建造12艘,均在1982年至1987年之間完工,首艦DD-122初雪號在2010年6月24日退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高月級驅逐艦DD-165菊月號
高月級驅逐艦DD-165菊月號
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是日本海自將DDC(指揮驅逐艦,北約將DD劃分為驅逐艦,日文漢字寫作護衛艦)、DDK(反潛驅逐艦)及DDA(防空驅逐艦)統一為DD(稱為通用驅逐艦)后建造的第一種通用驅逐艦,也是日本海自為組建'八八艦隊"(由1985至1991年共組建了四個)而大量建造的第一批骨幹艦艇,堪稱日本海自發展史以及艦艇技術的新里程碑。在6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的山雲級、峰雲級等反潛驅逐艦(DDK)都是相當純粹的反潛艦艇,艦上的武裝除了反潛武器之外就只有口徑較小的76mm艦炮,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相當有限。

研製歷程

初雪級驅逐艦松雪號
初雪級驅逐艦松雪號
日本海自於1967年推出的高月級驅逐艦,但是高月級驅逐艦受於當時的技術水準限制,完工之初在裝備上除了擁有日本海自第一種自動化戰術資料處理系統(NYYA-1型)以及一門127毫米艦炮之外,與先前的反潛驅逐艦並無太大差異。在1977財年的第4次國防建設計劃(4次防)中,日本海自將除了直升機驅逐艦(DDH)之外的大型反潛艦艇朝著"通用化、多機能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反潛以外還可執行巡邏、反水面等多種任務,而不再只是"反潛驅逐艦"。由於前期服役的春風級(30/31DDA),綾波級(30-33DDK)和村雨級(28DD)護衛艦接近退役年限,海上自衛隊開始計劃一型能大量生產頂替以上艦隻並能滿足未來需要的新型通用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磯雪號
初雪級驅逐艦磯雪號
因此而誕生的初雪級就擁有更加先進的裝備以及完整 而全面的作戰能力,艦上的武裝除了ASROC反潛火箭、魚雷發射器、五英寸艦炮之外,還包括海麻雀短程防空導彈以及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魚叉反艦導彈,能有效地執行長距離反艦與點防空自衛等任務;至於其前輩高月級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追加上述新型防空與反艦武器。初雪級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改進是設置大型機庫與直升機甲板,能操作大型反潛直升機。

設計特點


艦體設計

DD-130松雪
DD-130松雪
初雪級外型上最大的特色在於艦橋較煙囪與 直升機庫低矮,而且直升機甲板較艦尾甲板高出一級,看起來不太自然,而且在艦尾艦體上方加蓋一層飛行甲板的強度較低;而艦尾最末端還繼續下降一層來裝設拖曳陣列聲納,以避免擋到艦尾海麻雀導彈發射器。此外,一些武裝的布置不盡理想:兩組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分別安置於煙囪左右側各一、高出船舷的平台上(平台底下就是安裝魚雷發射管的地方),發射口指向斜前方,這種勉強的布置是沒有預留適當的空間,只好在魚雷管上方搭個檯子來硬塞。
初雪級的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 器位於艦尾末端的最低位置,緊鄰於前的則是高出艦尾的直升機甲板,使其射界不盡理想;兩座MK-15 CIWS分別位於艦橋後方的左右兩側,使其在艦首與艦尾方向出現射擊死角(艦尾方向的死角較大)。上述問題或多或少都出現在同時期的日本海自艦艇上,一直到90年代出現的金剛級驅逐艦、村雨級驅逐艦等新一代海自艦艇才獲得全面的改善。

動力系統

初雪級擁有許多當時一流的先進 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動力系統的主力作戰艦艇。燃氣渦輪機的優點是反應靈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數十秒內由完全靜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輸出,不需要暖機就能即開即走。相較於燃氣渦輪,蒸汽渦輪機就顯得龐大笨重、危險、維護困難、浪費人力,而且從點爐到能夠航行需要很長的暖機時間,因此不能隨時任意啟動或熄火;而柴油機的出力、加速性能與肅靜性也明顯不如燃氣渦輪。
初雪級的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採用英制主機,包括兩具功率較小的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Tyne RM-1C巡航用燃氣渦輪與兩具功率較大的羅·羅奧林巴斯TM3B高速用燃氣渦輪(兩型主機皆由羅·羅授權川崎重工生產),分為兩組,每組各一具RM-1C與一具TM-3B,分別帶動一個推進器,巡航時僅使用RM-1C,高速時則使用TM-3B。為了降低輪機產生的噪音與震動,本級艦的動力系統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輪機艙的艙壁上則敷設隔音用的橡膠層。初雪級僅設有一個輪機艙,四具燃氣渦輪與相關的機械、減速齒輪都集中於此,戰損時動力系統全部癱瘓的可能性很高。相較於日本以往的艦艇,初雪級無論是操作上或武裝運作的自動化程度都大幅提升。

船電系統

DD-123白雪
DD-123白雪
初雪級的戰鬥系統為OYQ-5(又名TDS- 3)戰術情報處理系統(Tactic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TPDS),與OYQ-4都是日本海自第二代艦載戰鬥系統,其中OYQ-4配備於導彈驅逐艦上,而OYQ-5則是通用驅逐艦版本;除了初雪級外,OYQ-5也用於經過1984至1986年FRAM改良后的高月號與菊月號等兩艘高月級通用驅逐艦上。OYQ-5以一部UYK-20中型電腦為核心,配備四至五具UYA-4月OJ-194B顯控台以及一具WCP-1A武器控制台,此外還有用於反潛與武器火控的顯控台;
通訊部分,OYQ-5僅整合美 制Link-14單向數據鏈(而且只能接收,不能發送),不包括具備自動雙向傳輸能力的Link-11。OYQ-5能同時處理64個由本艦感測器傳來的空中、水下目標,以及另外64個由友軍透過數據鏈傳來的目標資料。而艦上用來制導防空導彈與火炮接戰的則是FCS-2火控系統(又稱為Type-81),包括一具負責制導海麻雀防空導彈的FCS-2-12A火控雷達,以及兩具FCS-2-2.5 1A火控雷達。從初雪級開始,日本海自新造艦艇的戰情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移至艦體內部(先前艦艇的CIC位於艦橋),以降低CIC被擊毀的機率。
服役之初,初雪級採用美國授權日 本生產的HSS-2B(即SH-3)海王反潛直升機,後來則換裝為SH-60J。初雪級的直升機甲板配備加拿大研發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使得本級艦在較惡劣的海況中仍能讓直升機起降。此外,初雪級的電子戰能力較其前輩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初雪級的聲納系統包括OQS-4A主月被動艦首聲納,以及OQR-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美製SQR-18的日本版)。
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

武裝設計

初雪級在後甲板配備有一部Mk.2 9八聯裝RIM-7 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器,艦艏裝備一門奧托76mm單管速射炮,艦橋兩側各布置一套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由此組成3層對空防禦火力。使得該艦具有超過日本海自以往任何一種多功能驅逐艦(DDK)或者反潛驅逐艦(DDA)的單艦防空力量。結合當時新型的OYQ-5作戰指揮系統,構建了一套半自動化的作戰系統。1979年度計劃的3號艦峰雪號開始安裝兩部新型20mm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Mk.15 mod.2),1~2號艦在以後的改裝中也安裝了該系統。應當指出,由於密集陣CIWS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可以獨立於OYQ-5系統運作,實際上可以看做為一個獨立的系統。
初雪級艦舯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初雪級艦舯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初雪級的一大特點是裝 備有魚叉反艦導彈。該型導彈之前也裝備在石狩號驅逐艦上進行過檢驗。這也使得初雪級成為海自中第一款同時裝備海麻雀和魚叉系統的進行防空與反艦作戰的作戰艦艇。這個組合幾乎出現在以後每一款海自的主力艦艇上。兩部Mk.141型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被分別布置在煙囪兩側,通過SWG-1 HSCLCS射擊指揮系統與OYQ-5連接,通過OPS-18水面目標雷達獲得水面目標數據,並手動輸入目標參數完成發火控制。此外,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通過NOLR-6C 電子對抗系統(14號數據鏈)獲取目標信息並進行打擊。
艦尾甲板
艦尾甲板
在反潛方面,初雪級基本上延續了前 期多功能驅逐艦(DDK)和反潛驅逐艦(DDA)的設計特點,並在多個方面的性能上改善顯著。對潛主要探測設備包括:OQS-4艦殼聲吶設備,OQR-1拖曳聲納(後期換裝了拖曳陣列聲納),反潛直升機機載吊放聲納和聲納浮標。其中,聲納浮標採集到的信息被輸入到艦上的OYQ-5系統,其他三種設備的信息被直接輸入到SFCS-6A對潛攻擊指揮系統用以指揮對潛攻擊。此外,OQR-1拖曳聲納被認為是日版的美國AN月SQR-18 TACTASS,用以在遠距離探測敵方潛艇。此外,源自DDA和DDK的OQS-4艦艏聲納,安裝在靠近艦艏的艦底,盡量減少了對於艦艏設計的干擾。

服役現狀


最後一艘本級艦島雪號於1998年3月 18日從海自戰備陣容中除名,轉為訓練艦,編號也從原來的DD-133改為TV-3513。由於新型高波級驅逐艦的陸續服役,初雪級也陸續淡出第一線的四個護衛隊群,全數轉入地方隊所屬的護衛隊;2010年6月25日,首艦初雪號成為最早除役的本級艦;然而,由於日本防衛經費緊張,無法即時推出新艦全面替換初雪級,因此海自在整個2000年代只因規模縮減調整而將兩艘初雪級除役。在2004至2005年,日本海自將兩艘朝霧級驅逐艦轉作訓練艦,然而由於大部分初雪級都繼續服役,因此隨後日本決定以這型相對較老舊的艦艇充當訓練艦,讓較新的朝霧級全數留在作戰序列。
海徠自從90年代以後就不需要再為地 方隊推出新設計的DE護航驅逐艦,以節省經費。初雪號(DD-122)、白雪號(DD-123)與澤雪號(DD-125)轉入橫須賀地方隊,峰雪(DD-124)與濱雪(DD-126)進入舞鶴地方隊,磯雪號(DD-127)、春雪號(DD-128)、朝雪號(DD-132)轉入佐世保地方隊,而山雪(DD-129)、松雪(DD-130)、瀨戶雪( DD-131)則轉入吳地方隊。2011年3月16日,海自將本級艦的白雪號(DD-123 )轉為訓練艦,舷號改為TV-3517。
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

基本數據


參考諸元
標準排水量
2,950 噸
3,050 噸(DD129~DD132)
滿載排水量
4,000 噸
4,200 噸(DD129~DD132)
全長130 米
全寬13.6 米
型深8.5 米
吃水
4.2 米
4.4 米(DD129~DD132)
鍋爐
2座羅爾斯·羅伊斯SM1C燃氣渦輪發動機(56780)
2座羅爾斯·羅伊斯TM3B燃氣渦輪發動機(10680)
動力COGOG聯合動力裝置,雙軸推進,5葉可變距螺旋槳
功率SM1C(巡航用) 4,620匹馬力;TM3C(高速用) 22,500匹馬力
最高速度30 節
續航距離4000海里(18節)
乘員約200 人
武裝配置
艦炮1×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
導彈1×八聯裝74式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
——2×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
——1×八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近防2×密集陣
魚雷2×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1架HSS-2B/SH-60J反潛直升機
其他2×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總體評價


2010年後,初雪級的艦齡陸續屆滿30年,但此時日本並沒有發展替代的艦艇;從90年代後期服役的村雨級開始,海自通用驅逐艦就走上大型、高價化的路線,日本沒有經費以這一類的艦艇全面取代初雪級。在2000年代防衛預算日益緊縮的情況下,海自甚至沒辦法在2010年之前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剩下的80年代型通用驅逐艦。由於短時間沒有適當的新艦全面替換,而來自中國的海上挑戰卻逐漸升溫,因此初雪級與朝霧級勢必要在海自作戰序列服役更久的時間,故需要執行一些延壽工程。從平成23年度(2011年)開始,海自開始陸續為現役的初雪級進行延壽維修工程,以延長役期。

本級各艦


番號開工下水服役退役
DD-122初雪
(はつゆき Hatsuyuki)
1979年3月14日1980年11月7日1982年3月23日2010年6月24日
DD-123白雪
(しらゆき Shirayuki)
1979年12月3日1981年8月4日1983年2月8日
DD-124峰雲
(みねゆき Mineyuki)
1981年5月7日1982年10月19日1984年1月26日2013年3月7日
DD-125澤雪
(さわゆき Sawayuki)
1981年4月22日1982年6月21日1984年2月15日2013年4月1日
DD-126濱雪
(はまゆき Hamayuki)
1981年2月4日1982年5月27日1983年11月18日2012年3月14日
DD-127磯雪
(いそゆき Isoyuki)
1982年1月23日1983年9月19日1985年1月23日2014年3月13日
DD-128春雪
(はるゆき Haruyuki)
1982年3月11日1983年9月6日1985年3月14日2014年3月13日
DD-129山雪
(はるゆき Yamayuki)
1983年2月25日1984年7月10日1985年12月3日
DD-130松雪
(まつゆき Matsuyuki)
1983年4月7日1984年10月25日1986年3月19日
DD-131瀨戶雪
(せとゆき Setoyuki)
1984年1月16日1985年7月3日1986年12月11日
DD-132朝雪
(あさゆき Asayuki)
1983年12月22日1985年10月16日1987年2月20日
DD-133 島雪
(しまゆきShimmayuki)
1984年5月8日1986年1月29日1987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