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丑之見的結果 展開
- 1963年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小說
- 西德電影
小丑之見
1963年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小說
《小丑之見》是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里希·伯爾的代表作之一。長篇小說。創作於1963年。主要寫西德戰後“經濟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有根據此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1976年)。
《 小丑之見》(1963)是德國(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里希·伯爾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主人公漢斯·施尼爾出生於波恩煤礦大老闆家庭,其父親是個百萬富翁。漢斯不能忍受周圍虛偽庸俗的環境,在21歲時毅然離家出走,當了一名丑角演員,沒有正式結婚就同虔誠的天主教徒瑪麗生活在一起,這在教會和世人眼裡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後來瑪麗離開了他,同一個有錢有勢的天主教徒結了婚,使漢斯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6年以後,在他27歲時,他回到波恩,坐在火車站廣場上賣唱,淪為乞丐,但是他的抗議歌聲卻被淹沒在狂歡節的歡樂中,這時瑪麗也正從羅馬度蜜月歸來。作者將小說的情節壓縮在一天,通過倒敘手法,以施尼爾這個局外人的視角,對國家、經濟、社會、倫理道德、意識形態等作了全面的揭露、諷刺和批判,認為這一切都是與自然人不相容的。小說由第一人稱敘述者的獨白、電話談話、回憶組成。小丑最後的辛酸結局使作品籠罩著悲觀失望的氛圍,但小丑卻是一個挑戰的形象。
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oll, 1917-1985),德國作家。生於科倫一個雕刻匠家庭。1939年如科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徵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受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戰爭深惡痛絕。1947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他的前期作品著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經濟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70年代,他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他以傑出的成就成了著名的“廢墟文學”的扛鼎者。伯爾的小說創作手法基本上遵循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但同時也採用了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他的作品大多是回憶式的,敘述故事情節時,時空概念顛倒跳躍,塑造人物形象時大量採用內心獨白。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長篇小說《小丑之見》、《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
卡夫卡的《判決》寫於1912年,正值奧匈帝國統治時期。雖然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但舊的秩序依然頑固強大。《判決》是卡夫卡早期公開發表的作品,作者用簡短的篇幅向讀者展示了“父權制”下一個高高在上、獨斷專行的“父親形象”以及在這種權利襯托下渺小卑微、戰戰兢兢的“兒子形象”。而伯爾的《小丑之見》是一部發表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小說,主要抨擊了資本主義利益至上的宗旨以及對天主教的不滿。小說第十五章描述了主人公同父親的一次會面,藉助對話和心理描寫向讀者展示了聯邦德國戰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本文將從作品寫作手法、父親的態度和兒子的態度三個方面展開,對兩部作品中“父子關係”形象進行對比,並找出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以及作品產生的文學流派特徵。
一、創作手法。從敘事方式來看《判決》中採用第三人稱全知全能型敘述者,和第一人稱敘述者相比,第三人稱敘述者有“仰視”的效果。這種“仰視”用來表達“父權制”下的父子關係恰到好處。作品中有一處描寫當父親叫到兒子時,兒子“格奧爾格立刻在父親身旁跪了下來”。這個動作生動地描述了兒子面對父親時的那種驚恐萬分,卻又無條件服從的心理,“仰視”之情也油然而生。而在伯爾的《小丑之見》中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者,這是作者根據作品需要創造的一個第一人稱敘述者,作品中的“我”並不是作者本人。相應的第一人稱在這裡有“平視”的效果。作品中兒子可以和父親面對面地談話,父子在平等的機制上進行對話。這兩部作品採用了不同的敘事人稱,前者沿襲了傳統的敘事方法,同樣也體現著父為子綱的模式。後者採用了不常出現的第一人稱,使兒子有了可以和父親“平視”的機會。從時態上來看《判決》中主要採用了過去時,那麼讀者閱讀文本時就有一種間接性和時空感,只能夠用旁觀者的眼光去審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種被動的閱讀。而《小丑之見》中父子見面這一章主要由對話和內心獨白構成,因此使用最多的是現在時,展現給讀者的是正在發生的事件,讀者被卷進事件當中,與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是一種主動的閱讀。從細節描述上來看,在《判決》中有這麼兩處“格奧爾格感到非常驚訝,甚至在這個晴朗的上午,他父親的房間還是那樣陰暗”和“父親問道,一面把大張的報紙放到窗台上,把眼鏡放在報紙上,並用一隻手捂住了眼鏡。”這裡的一組形容詞晴朗———陰暗形成鮮明對比,反襯父親形象的不可逾越,而用“手捂住眼鏡”這個動作也意味深長。眼鏡是用來看報紙的,報紙是和外界連接的媒介,父親的這個動作顯示了他的權威性、唯我獨尊的地位。而《小丑之見》中最引人注目的細節描述在於父親說話時作者所使用的形容詞“冷冷地、滿腹狐疑地、冷淡地、怒氣沖沖地、痛苦地、絕望地、忐忑不安地、有氣無力地”等。這是一位父親和自己的親生兒子見面時的態度,讀者從中讀出的只有陌生和冷漠,就像一道“牆”橫在父子之間。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不可逾越到陌生冷漠,在這個過程中視線慢慢移到“人本身”,逐漸從束縛中跳出來,走向越來越自我和獨立的一面。……
1983年漢譯本
高年生 張烈材譯
1983年3月1版1次印
237頁 原價 0.8元
1996年漢譯本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譯者:高年生張烈材
出版年: 1996-2
頁數: 238
定價: 14.40元
裝幀:平裝
叢書: 伯爾文集
ISBN: 978753271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