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弗蘭茲·卡夫卡的結果 展開

弗蘭茲·卡夫卡

奧地利小說家

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畢業於布拉格大學。

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代表作《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大事件

1883

出生

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

1908-03

首次發表作品

1908年3月在《希佩里昂》雜誌上首次發表作品。

首次發表作品
1917-12

再度解除婚約

1917年12月在布拉格與費莉絲再度解除婚約。

再度解除婚約
1924

出版《絕食表演者》

1924年短篇小說集《絕食表演者》出版。

出版《絕食表演者》
1924-06-03

去世

1924年,卡夫卡病情惡化,3月14日返回布拉格。6月3日去世。葬於布拉格。

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商人家庭。“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來語中是“穴鳥”的意思(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都是猶太人的語言)。
1889年至1893年間,卡夫卡就讀於位於曼斯納街的一德意志男子小學。在卡夫卡時13歲,進行了猶太成人禮,之後卡夫卡便沒接受猶太傳統教育了。卡夫卡從未喜歡過到猶太人的教會堂參加聚會,他每次到這裡來是和父親一起在每年的四個敬畏之日。
在1893年小學畢業后,他考入了嚴格的面向古典文學的文法類高級中學:德意志阿爾特斯泰特中學,學校位於布拉格老城廣場金斯基宮內,在1901年,他完成了高級中學結業考試。
在1901年,卡夫卡被布拉格德語查理-斐迪南大學錄取,開始學化學,但在兩周後轉而開始學習法律學。雖然卡夫卡未對法學產生興趣,但在畢業后,這一領域會提供一系列的就業機會,並會使父親感到滿意。除此之外,法學的課程較多,這樣留在學校的時間就會更多一些,也就因此給卡夫卡提供了學習德語和德國藝術歷史的時間。期間,他加入了德國學生閱讀和演講會堂的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有演講活動、閱讀和一些其他的活動。在學校里,卡夫卡結識了出生在布拉格的猶太法學博士和哲學家的費利克斯·韋爾特斯、來自波蘭信仰哈西迪猶太教的演員伊扎克·羅伊和兩位作家奧斯卡·鮑姆和弗朗茨·韋費爾等朋友。

寫作經歷

1903-1904年開始創作《一場鬥爭的描寫》第一稿。1907年開始創作《鄉村婚事準備》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遺失)。1908年3月在《希佩里昂》雜誌上首次發表作品。1909年在《希佩里昂》雜誌上發表《一場鬥爭的描寫》中的兩個部分。1910年在《波希米亞德文報》上以《觀察》為題發表一組短篇散文作品。1911年夏天與布洛德遊歷蘇黎世、盧加諾、梅臘諾和巴黎。之後卡夫卡獨自在蘇黎世附近療養。創作《旅遊日記》。1912年開始創作長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國》)。8月14日將《觀察》手稿寄給羅沃爾特出版社。創作《判決》和《變形記》。第一本作品《觀察集》出版。
1913年5月《司爐》發表。1914年6月11日在日記中寫下小說片斷《村子里的誘惑》(《城堡》的最早雛形)。開始寫作《審判》,完成《在流放地》。1915年繼續寫《審判》,《司爐》獲馮塔納獎。
1916年7月完成幾篇短篇小說,后收入集子《鄉村醫生》。1917年創作《中國長城修建時》,繼續寫作《鄉村醫生》里的短篇小說。1917年研究克爾愷郭爾的作品,創作《箴言》。1920年5月短篇小說集《鄉村醫生》出版。1922年繼續寫作《城堡》。
1923年9月底寫作《地洞》《女歌手約瑟菲妮》 《一條狗的研究》。短篇小說集《絕食表演者》中的四篇小說付印。1924年短篇小說集《絕食表演者》出版。1931年短篇遺著集《中國長城修建時》出版。1936年馬克斯·布洛德主編的六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1950-1958年馬克斯·布洛德主編的九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

工作經歷

1907年11月1日,卡夫卡被義大利忠利保險公司聘用。他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通過卡夫卡的書信表明他對工作時間從早晨8點到下午6點不滿意——使得卡夫卡難以專心於越來越重要的寫作。一年時間不到,在1908年7月15日,卡夫卡在此公司辭職。兩周后,卡夫卡又被波希米亞王國的工傷保險機構聘用。卡夫卡職位晉陞很快,兩周后,卡夫卡察覺這份工作比寫作更容易得到父親的接受。卡夫卡的這份僅僅是支付賬單的工作被父親常稱為卡夫卡的生計,卡夫卡則常常蔑視此工作。通常在下午兩點下班,這樣就有更多時間花在他忠於堅定立場的文學著作上。卡夫卡的父親還期望他能為他家開的高檔商品商店幫忙以及接管。在卡夫卡的晚年,身體上的疾病經常在保險公司工作和寫作時造成阻撓。
1911年末,卡夫卡作為合伙人和妹妹加布里埃爾的丈夫卡爾·赫爾曼,開設了在布拉格的第一家石棉工廠,在最初卡夫卡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將自己空餘時間都投入於此。之後他又開始像之前那樣埋怨這份工作侵犯了他的寫作時間。在那段時期,卡夫卡對意第緒語劇院的表演產生了興趣和樂趣。在1911年10月,卡夫卡看完一場意第緒語劇團表演后,接下來的6個月,卡夫卡沉湎於意第緒語和意第緒語劇院表演。這也是卡夫卡開始對猶太教相關的探索的起點,也是在這個時候卡夫卡成為了一名素食家。
在1915年左右,卡夫卡收到了一戰的徵兵令,但是卡夫卡所在的保險公司卻安排職工延期工作,因為保險公司被政府認為是為必要的政治服務。之後,他嘗試加入軍隊,但是由於自身在1917年被診斷為有結核因而被拒絕。在1918年,工傷保險機構因卡夫卡的病狀且由於當時醫院沒有治療的方法而給他補貼了津貼,卡夫卡將 剩餘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療養所。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14年6月10日,卡夫卡在柏林與費莉絲·鮑爾訂婚。7月2日解除婚約。1915年與費莉絲重逢。1917年7月與費莉絲再度訂婚。1917年12月在布拉格與費莉絲再度解除婚約。1923年9月底,與朵拉·迪阿曼特同居。

健康狀況

1924年,卡夫卡病情惡化,3月14日返回布拉格,6月3日去世。葬於布拉格。

個人作品


類別作品名稱原文名年份
短篇小說(集) 《判決》Das Urteil1913
《火夫》Der Heizer1913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1915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1919
《觀察》Betrachtung1913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1918
《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1924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1909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mit dem Betrunkenen1909
《巨響》Großer Lärm1912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1921
《萬里長城建築時》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1919
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1927
《審判》Der Prozess1914-1918
《城堡》Das Schloss1912-1914
參考資料
註釋:《火夫》,或譯為《司爐》。《與祈禱者的對話》《與醉漢的對話》《巨響》和《桶騎士》未結集。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築時》又名《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長篇小說均為遺作。《失蹤者》又譯為《美國》(Amelika)。“美國”是在早期出版時的名字。《審判》又譯為《訴訟》。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卡夫卡給他父親的信(德文手稿)
卡夫卡給他父親的信(德文手稿)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卡夫卡雖然沒有將不確定性當做自己的創作原則,但他作品所表現的不確定性特徵卻是非常明顯的。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體的、明確的意涵。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鐘,他在為人類的未來擔憂。

藝術手法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孤獨,如長篇《城堡》《審判》《美國》和中短篇《變形記》《地洞》《判決》《在流放地》《桶騎士》《萬里長城建造時》等等。這些作品的基本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孤獨感。但它並非通過傳統的寫實或典型化的手法獲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細節的真實,採用鮮明的象徵、淡化的情節和寓言性質的人物,通過象徵、暗示、誇張等手法予以表現。
卡夫卡筆下的白描藝術特徵是運用冷漠、客觀、簡潔並暗含著諷刺意味的語言表現作者的焦灼而憂慮的心靈。這種風格的形成與作者外冷內熱的性格不無關係。有兩個卡夫卡,一個是寫小說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個是寫格言、日記的卡夫卡。前者把灰暗的現實和夢魔般的主觀意識,孤獨、恐懼、悲苦的情緒表現在創作中;後者將銳利的斧頭擊碎心中的冰海,向人們傾訴他的心聲和希望,言辭間閃爍著理想的火花。這矛盾對立的兩方面構成了卡夫卡這個複雜的統一體。因而,在敘事藝術上也是矛盾統一的。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語言作“利斧”劈開蒙蔽人們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這冷峻的語言下又跳躍著一顆灼熱的心,於是形成了這外冷內熱悲喜交加的敘事風格。
布拉格街頭的卡夫卡銅像
布拉格街頭的卡夫卡銅像
卡夫卡是個自傳色彩很強的作家,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寫他自己,表現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僅名字與作家本人的名字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有著與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屬性和心理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來塑造他筆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賦予了他的人物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屬性。凡是重要的人生體驗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他的小說是他生存體驗的總結和內心世界的外化。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但至死都無法對他的思考和探索給出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和結論。因此卡夫卡也無法通過他的創作描寫生活的結局,無法給自己的小說一個滿意的結尾。

人物影響


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餘黨視之為同仁,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愛讀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響的中國作家甚多,有殘雪、格非、余華等。

人物評價


英國詩人奧登:卡夫卡對人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最初我認為卡夫卡是文壇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後我覺得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辨出了他的聲音,或者說他的習慣。

後世紀念


為紀念卡夫卡,1983年發現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來命名。
從1978年起,在德國聯邦政府的支持下,一批來自各國的德語文學專家,開始按照當代文學的標準來編輯卡夫卡的小說、日記、書信和遺稿,並由菲施爾出版社(S.Fischer Verlag)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