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雞犬不寧的結果 展開

雞犬不寧

漢語成語

雞犬不寧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ī quǎn bù níng,出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意思是形容聲音嘈雜或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釋義


寧:安寧。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出處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把一個地方攪得齏菜不生;雞犬不寧。”

典故


唐朝原本是個繁盛的封建王朝,但到了中期,安史之亂后,唐代再也無法恢復已往的繁榮,當時的時局動亂,宦官專市又加上藩鎮割據,令百姓十分痛苦。而當官的都只顧自己,拚命搜刮民脂民膏,稅收名目又雜又多,人民整日勞苦也無法吃飽肚子。
柳宗元見到這種情況既痛心又無奈,曾寫了一篇《捕蛇者說》來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生活的圃苦,希望統治者看到能調整政策、改變這一切。
這篇文章寫到:當時在永州有一種蛇,劇毒無比,如果人被它咬上一口,就一定會死,無法救治了。但是捕到這種蛇之後把他晾乾做成藥,可以治療許多疑難雜症,為此,皇宮裡徵集這種毒蛇,每年兩次。用這種蛇可以頂替租稅。在永州許多人都想做這個差事。有一個捕蛇的人,從他祖父到他都是做這件事情的,可是他的祖父被毒蛇咬死,他的父親也是這祥死的。於是作者要免除他這種差事,讓他與其他人一樣種田交稅,這個捕蛇的人聽后十分驚懼,請求不要這祥做。他十分傷心地說:“我那些靠種田生活的鄉親更加悲慘,他們拚命的勞作都不夠交稅的,更不用說維持自己的生活了。許多人或是死了,或是流亡他鄉,現在這裡只剩下我一家人靠著捕蛇才活下來。”然後他描繪了官吏來收稅的兇殘樣子,他們的到來使村中人人自危,雞犬不寧。最後他說,雖然他每年會有兩次冒著生命的危險,但其他的日子卻安安穩穩,所以他還是要繼續幹下去。
柳宗元在文章最後感嘆:殘暴的統治對人們來講真是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軍隊撓民

例句

越是在人心不定,雞犬不寧的當口,我們越是要心裡有譜。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雞飛狗跳、雞飛狗走

反義詞

雞犬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