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篇
碣石篇
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所作的一首詩。本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特定歷史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碣石篇
(1)觀:欣賞。
(2)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昌黎。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4)滄:通“蒼”,青綠色。
(5)海:渤海。
(6)何:多麼。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聳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9)蕭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
(14)幸:慶幸。
(15)甚:極其,很。
(16)至:極點。
(17)哉:語氣詞。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運極了。
(19)以:用(歌以詠志)。
(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可以用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是為了配樂歌唱而加上去的。
(22)詠志:既表達心志。詠:歌吟。
登上碣石山頂,俯覽大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海水如此浩蕩,各島嶼高低不同,聳立在海中。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情志吧!
全詩寫登滄海,由遠及近,再由近到遠,由寫實到想象,詩人眼中所見之大海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與胸中所充溢的豪情壯志盡顯於筆端。全詩篇幅不長,但筆勢跌宕,恰當表現了詩人登山臨海時的激蕩心情。
開首兩句點明登山望海,籠罩全詩。初望去,水面浩瀚,搖蕩著腳下的山巒,氣勢蒼茫,而遠處星羅棋布的山島,峭拔高聳,點綴著遼闊蒼茫的大海。至於詩人所立的山島上則是另外一幅景象: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是草木繁茂,蔥蘢豐美,生機盎然。詩人繼遠景后的近景描繪,可謂行筆輕快舒緩,畫面生機勃發。接下去則陡然一轉,又將鏡頭拉開,展示出一幅秋風勁吹、波濤浩蕩的壯闊海景,筆勢雄健。而於蕭瑟秋風中卻不見絲毫悲秋傷懷之意,有的只是對遼闊壯美的大海的讚美與心醉。以上數句均為寫實,而自“日月之行”之後轉為虛寫抒情,大筆揮灑,氣勢磅礴,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宇宙的宏偉形象,想象奇特,氣勢雄渾。在寫景中抒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展示出一代霸主的胸襟氣度。
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全詩雖純屬寫景之作,但無疑融入了詩人自身的襟懷氣度,借景抒懷,雖寫秋天的大海,卻能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為後世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