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六相的結果 展開

六相

傳說輔佐黃帝的六臣

六相,是指黃帝六相:傳說輔佐黃帝的六臣: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徠、大封、後土,分掌天地四方。《管子·五行》:“昔者 黃帝 得 蚩尤,而明於天道;得 大常,而察於地利;得 奢龍,而辯於東方;得 祝融,而辯於南方;得 大封,而辯於西方;得 後土,而辯於北方。黃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唐 張說 《祭崔侍郎文》:“故令名不離其身,方齊六相,助明三辰。”清 錢謙益 《煉丹台》詩:“六相資輔弼,五賊收狂癲。”

相關評價


黃帝及其部族的事迹,是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往往將領袖人物與其部族混淆不清,一般將整個時代的發明創造都掛在黃帝名下。所以,古代文獻中關於黃帝的記載,既是黃帝個人的史跡,也是黃帝部族的史跡;黃帝時代的發明創造,既是黃帝的功績,也是黃帝部族的功績。在黃帝時代還有許多傑出的人物,就是傳說中黃帝的許多大臣,對當時的文明發展都是有重大貢獻的,值得我們了解和紀念。
傳統的文獻往往以後世的觀念記述傳說史料,說黃帝有“三公”、“七輔”、“六相”(或“四面”、“五正”),還有許多大臣,他們都各有所長,各有發明。
關於“三公”,《史記·五帝本紀》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下有集解: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正義》曰:“四人皆帝臣也。”鄭玄云:“風后,黃帝之三公也。”按:黃帝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也。所以,“三公”又稱“三台”。
關於“七輔”,《論語摘輔象》說:“黃帝七輔:風后受金法;天老受天錄;五聖受道級;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復;地典受州絡;力墨(牧)受准,斥州選舉,翼佐帝德。”
關於“四面”,《屍子》載: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
關於“五正”,《三墳·地皇軒轅氏政典》皇曰:岐伯,天師;後土,中正;龍,東正;融,南正;大封,西正;大常,北正。
這裡的所謂“三公”、“七輔”、“六相”等都是後人根據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君臣關係所作的推想,並不能理解為黃帝時代就有這樣的官制。以上記述反映出一個史實,黃帝時有不少能幹的大臣配合他管理部落聯盟的事務。

六相由來


六相,指的就是六位丞相,黃帝時期共有六位丞相,他們各司其職,鎮守一方,使得黃帝一朝,繁榮昌盛,被後世史學家所嚮往。“黃帝六相”比佛教六相要早幾百年,最早提出“黃帝六相”的是管仲的 《管子·五行》。